在大理白族自治州北部的鹤庆县,有一个地方至今传承着南诏国、大理国时期的宫廷刺绣文化,并以雍容华贵、端庄典雅的白族新娘装闻名。这里的人将历史气韵穿在身上、将传统民俗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将礼仪修养展现在举手投足间,构成大理地区文化王冠上一颗璀璨的遗珠。
当地人习惯上将鹤庆县城以南的区域称为甸南,甸南、甸北的服饰有较大区别,而隶属于省级非遗项目“甸南新娘装制作技艺”的鹤庆甸南刺绣,主要流传于鹤庆坝子的最南端——甸南地区的金墩乡。
省级非遗传承人杨文焕。许卓皓 摄
目前金墩乡有200多人会刺绣,省级非遗传承人杨文焕是鹤庆甸南刺绣的代表性人物,她从小就跟随母亲做一些布艺的小玩具,年纪稍大时,母亲已经将许多复杂的刺绣教给了她,至今,杨文焕已有长达60年的绣龄。多年来,杨文焕潜心研究甸南白族刺绣,抢救还原了太子帽、牌坊巾、紫金冠、八卦帽、童子采莲帽等多件传统工艺品,同时,她独立设计制作,首创了十二生肖童帽,并积极投入传习所、培训班、研学交流等相关工作,传承和发扬非遗文化。
甸南刺绣历史悠久,早期多为黑底白线、白底黑线、白底蓝线等简单配色,明朝后期开始有了五颜六色的绣线配色。甸南刺绣在发展的历程中,色彩上由素色逐渐变得鲜艳,对造型的创新也从未停止。“我设计了新的样式,在培训的过程中教给大家,就成批制作出来了。”杨文焕介绍道,“这是按照鹤庆的非遗瓦猫做的布猫,这个瓶子寓意平平安安,葫芦寓意有福有禄……”
一个小小的双面绣的挂件,需要绣2到3天时间,如今的甸南白族刺绣有着鲜明的特征,讲究留白,不会整片满绣,图案与风格上彰显书画气质。鹤庆地区自古养兰、爱兰成风,在妇女的绣品中,形态各异、气质高洁的兰花成了常见的艺术形象。
赵杰伟 摄
在甸南,刺绣无所不包,小孩的虎头帽、虎头鞋、围嘴、腰靠,观赏性的衣领、帽花、衣袖,实用型的荷包、腰带、手绢,都离不开刺绣。而其中最为瑰丽的要数甸南新娘装,杨文焕介绍,新娘结婚当天穿的叫新娘装,结婚第二天回门穿的叫回门装,“新娘装是无论如何都要自己做的,由新郎家做好衣服后,送到新娘家完成剩下的刺绣部分。”
赵杰伟 摄
“头戴日月帽,手舞百花袖,脚著舟行鞋,身披仙鹤羽,江海亦无阻”,千针万线绣成的新娘装饱含美好的寓意。甸南新娘装由古时宫廷流出,在原先繁复的形制上多次做了精减,最终形成今天我们看到的样子,其中的许多元素在甸南妇女日常着装中也有所体现。杨文焕说:“只要穿上自己的民族服装,就能认定你是哪里的人。”
云南网记者 段苏航 许卓皓 秦蒙琳 殷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