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记得你是在哪一瞬间爱上阅读的吗?有没有一本书让你爱不释手,日夜攻读……
4月23日—25日,第三届全民阅读大会在云南昆明举办,一场关于阅读的繁花盛事正温润绽放。在这个满城蓝花羽梦垂、春和日暖氲书香的日子里,云南网特别策划推出【爱上阅读的第N天】栏目,用手绘漫画和文字记录下,每一个普通的你与阅读有关的温暖故事,让我们从这些故事中寻找阅读的意义,重拾阅读的快乐。
我的故乡是一座小县城,生活简单、缺乏游乐。小学四年级,爸爸给我和妹妹办了县图书馆的借书卡,免得我们假期无所事事、四处游荡。
记忆里的图书馆,有一种不可抗拒的魔力,只要踏进去,就会不由自主轻声细语起来,空气微微潮湿,层层排列的书架构成一个思绪的迷宫,安静得像另外一个世界。
几乎快要散架的老旧书籍,用牛皮纸和麻绳重新装订,书腰上是一板一眼的钢笔手写标题,纸张泛黄发脆,有着淡淡的奶油香味。从那时起,在图书馆度过的许多年里,文字搭建起绮丽的世界,带着我翻山越岭,奔赴一场又一场漫长的旅途。
2013年的夏夜,我趴在宿舍床上翻看恐怖小说《闪灵》,随着剧情中小男孩拉开237号房间浴室的帘子,舍友兀地关掉了灯,我的尖叫也随之笼罩了宿舍楼。
斯蒂芬·金笔下的文字跳跃,引发一场恐惧的蔓延。后来,宿舍就寝前总有人郑重提醒我——“要关灯了”,往后的日子里,阅读总能让事情有意料之外的发展。
我喜欢历史典故、奇幻故事和神话传说,也喜欢民族志、纪实文学和非虚构写作。而伴着文字度过的岁月,也堆叠成充满乐趣的回忆。
从斯蒂芬·金的《闪灵》《宠物公墓》《肖申克的救赎》,到特里·普拉切特的《碟形世界》《好兆头》,再到丹·布朗的《达芬奇密码》《失落的秘符》,阅读是天马行空的无拘幻想,也是惊险刺激的奇幻冒险。
从埃里克·埃马纽埃尔·施米特的《奥斯卡与玫瑰奶奶》《看不见的爱》到弗雷德里克·巴克曼《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外婆的道歉信》,阅读将细碎的关怀与爱意串联,勾勒出温暖的人间。
上学期间,无意间翻到《厨房里的人类学家》,让我萌发了对人类学和社会学、对田野调查和民族志的兴趣,也以此作为自己的考研方向。而《北冥有鱼:人类学家的田野故事》则告诉我,在田野调查中,“大佬”们也会面临着土著化与自观研究的困境,抚平了我的焦虑与烦躁,明白认真做好每一次调查就好。
工作之余,阅读让我更好地意识到工作于生活的意义,见业、见人、见己。《劳动者的星辰》《中国新工人》《在工作中,看到中国》……看见了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在孤独中的坚守、诱惑中的动摇、生活重负下的梦想,看见了迷茫和疲倦,也看见了选择、热爱和坚守。在庸常的生活里,文字熠熠生辉。
在最开始读《一个人的村庄》,跟着刘亮程做梦一般的语言,深一脚浅一脚地走进漫天晚霞的黄沙梁、藏在黄土下的虚土庄时,我以为自然主义与魔幻现实主义并无太大差别。
而当真正踏上西北,看着平原变成丘陵,连绵的山脉间黄沙漫漫,眼看着晚归的人们扛着铁锹慢慢往家走,被晚霞染成一片金黄。我才发现刘亮程笔下的草木,庄稼,牲畜,那样真实。才明白,没有真正去到作者所写的地方、没有真正看过作者所看的风景,阅读永远是作者与读者的鸡同鸭讲。
此后,跟着汪曾祺《家人闲坐,灯火可亲》的玩味文字,我重新认识了昆明;伴着岳南的《南渡北归》的波澜壮阔,我重新走进了西南联大那段峥嵘岁月,阅读让我重新认识了曾经生活过的每个地方。
有朝一日,我还想去看看李娟笔下的阿勒泰牧场、彼得·海斯勒《寻路中国》的自驾之路、伊丽莎白·皮萨尼《印尼Etc:众神遗落的珍珠》中色彩斑斓的印尼群岛……
阅读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逐字逐句地翻山越岭
旅程还有好长好长
策划:罗蓉婵 吴珺
设计:李亭亭
采访整理:郭建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