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热点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社会频道 >> 社会热点 >> 正文
文化中国行 “行走河南·读懂中国”文物探源丨“汶”聚永城 “玉”见王庄
发布时间:2024年05月18日 08:40:07  来源: 大河网-河南日报

原标题:文化中国行 “行走河南·读懂中国”文物探源丨“汶”聚永城 “玉”见王庄

王庄遗址出土的大汶口文化玉器。王庄遗址考古队供图

□本报记者 李凤虎 刘梦珂

5月17日,“行走河南·读懂中国”文物探源集中采访活动来到商丘。在永城王庄遗址数百平方米的考古现场,4米多深的深坑中,墓地平面布局清晰,多组墓葬间“有意打破”的现象实属罕见,出土的“玉覆面”令记者们惊叹不已。

永城王庄遗址位于商丘永城市苗桥镇曹楼村王庄村民组,是首次在河南境内发现的大汶口文化中心聚落,也是近年来大汶口文化的重要考古发现之一。该遗址成功入选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其发现的环壕遗迹、高等级墓葬及出土遗物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与意义。埋藏数千年的历史遗迹,被慢慢揭开了神秘面纱,大汶口文化大型高等级聚落遗址在河南首次显露。

意外唤醒“沉睡”数千年的古遗址

20世纪90年代初,在农田水利建设过程中,永城市苗桥镇曹楼村王庄村民组有村民陆续挖到古玉或带有彩绘的陶片,一时竟吸引不少人前来“寻宝”,当地有关部门及时采取保护措施。

事情的转机出现在2021年,苗桥镇在开展美丽乡村建设、集中整治农村环境时,意外地在王庄村南池塘南岸挖到双联玉璧、玉瑗等古玉,同时还有部分骨器及彩绘陶片。当地政府对此十分重视,当即指示就地封存出土文物,并上报有关部门,邀请专家进行评估。

2023年3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首都师范大学、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中国历史研究院考古研究所、商丘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组成联合考古队,对王庄遗址展开正式考古发掘,由此唤醒了这座“沉睡”数千年的古遗址。

最早的“圭”和“玉覆面”现世

经过联合考古队的考古发掘,证实王庄遗址不仅仅是一座墓地,更是一个史前时期的大型高等级聚落。

王庄遗址地处古睢水南岸,属于大汶口文化中晚期遗存,是河南境内首次发现的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遗址。该遗址之上同时还覆盖有龙山文化、商、周、汉、唐、宋、金、元时期的遗存,时间跨度达5000余年。

“在王庄遗址考古发掘中,最重要的是发现一处大汶口文化墓地。墓地平面布局清晰,存在多组墓葬间罕见的‘有意打破’现象。简单来说,后人在营建墓室时会有意挖开早期的墓穴,并保留早期墓主的骨骼及随葬品,再次埋葬新的逝者,从而形成上、下两层墓葬墓主骨骼相叠,两墓随葬品连续堆放的奇特景象。这种葬俗目前在其他大汶口文化遗址还没有见到,是史前时期王庄聚落群体特性的文化表现。”王庄遗址考古领队、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朱光华介绍。

此外,考古人员还在王庄遗址发现了环壕遗迹,出土了大量的玉器、绿松石、石圭等随葬品,证实了该遗址为豫东地区新石器时代高等级聚落。

“我们在清理遗址中最大的墓葬ⅣM3时,发现一组石圭,其形式有尖首、平首两类,与后世的玉圭如出一辙,专家认为这是迄今国内考古发现最早的圭。随后,在清理墓葬ⅣM6时,发现一组由30多件玉璧、玉珠、绿松石片组成的面饰,覆盖于墓主的额头与面部。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墓主的左右眼眶处分别覆盖着两件玉璧。古人死后下葬时有遮掩面部的习俗,所用之物即称为‘覆面’,由于其核心功能在于遮挡眼睛,因此又称‘幎目’,是目前国内发现年代最早的玉覆面。”朱光华说。

目前,王庄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仍在进行中,并扩大了考古范围。下一步,永城市将联合首都师范大学等单位共同建设合作考古平台基地,同时利用遗址做好考古小镇的建设,打造豫东考古研学游基地,做好文旅产业这篇大文章。

责任编辑:小云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