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热点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社会频道 >> 社会热点 >> 正文
十几款科技助残产品亮相助残日 骼康复机器人帮患者重新行走
发布时间:2024年05月20日 01:30:03  来源: 北京青年报

原标题:十几款科技助残产品亮相助残日 骼康复机器人帮患者重新行走

5月19日是第三十四次全国助残日,今年的助残日主题为“科技助残,共享美好生活”。5月18日,由中残联主办,北京市残联承办的第三十四次全国助残日活动在北京市残疾人服务示范中心(汇爱大厦)举行,十几款科技助残创新产品亮相,让残疾人朋友看到了科技助残、科技改变生活的力量和希望。

一走进活动现场,一只电子导盲犬吸引了众人的目光,和此前曾在汇爱大厦亮相的四足电子导盲犬“小西”不同,这只来自上海交通大学高峰教授团队的导盲犬有六条腿,它不仅可以主动避障,而且还会通过耳机和盲人朋友进行对话,主动提示周围遇到的环境。

“小狗,带我去导盲犬基地。”听到盲人朋友发出的唤醒指令,电子导盲犬开始工作,它踏着六条腿向着设定位置前进。这时,一名工作人员挡在它的前面,电子导盲犬轻松避开,同时它向盲人朋友的耳机里同步传出了前方有障碍物的提示,让盲人知道它为何调整了方向。当天,上海交大的高峰教授也来到了现场,他告诉北青报记者,导盲犬会经常外出,和四足电子导盲犬相比,六足电子导盲犬的稳定性会更强,它能够保证行走时始终有三条腿支撑。“我们的电子导盲犬具有视觉环境的感知功能,可以自主导航到目的地,动态躲避障碍、识别红绿灯等。我们期待它能够早日走进盲人的生活。”高峰教授说道。

电子导盲犬让盲人朋友的便利出行成为可能,活动上,诺尔康神经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带来的人工视网膜系统,让全盲患者看到了重新“看见”的希望。据工作人员介绍,他们开发的人工视觉系统主要是模拟人类视觉形成的原理,通过植入脑部的电子装置,让电流直接刺激视网膜上残余的视神经,进而重新获得光感信号,“看到”影像。目前,这一技术有望运用到视网膜色素变性和老年黄斑变性引起的失明问题上。“我们现在已经完成了动物实验,不久将启动人体实验,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为盲人朋友重新带来光明。”

2022年北京冬残奥会火炬传递仪式上,截瘫患者邵海鹏穿戴着大艾AI外骨骼康复机器人以自由之态完成了火炬的汇集,让全世界看到了中国科技带给残障群体的改变。活动现场,邵海鹏穿戴着AI外骨骼康复机器人再次亮相。作为截瘫患者,站立行走几乎是一个梦。2017年受伤后,邵海鹏的医生曾经和他的母亲说他有可能一辈子坐在轮椅上。后来,邵海鹏接触到了帮助残疾人康复的外骨骼康复机器人,在机器人的帮助下,他实现了从坐到站再到走的蜕变。“在机器人的帮助下,我每天都坚持大量训练,这是康复医生无法做到的。”几年的训练坚持下来,如今,邵海鹏只有脚踝以下没有知觉,臀部和腿部都有了感觉。“现在不用机器人辅助,我可以自主行走20余米。而且AI外骨骼机器人正在根据我的状态制定更加精细的训练计划,让我的腿部肌肉得到更全面的训练。我才30多岁,我相信在科技的助力下,我一定会走得更远。”

北京青年报记者从中残联了解到,“十三五”以来,科技部将残疾人康复、无障碍环境建设、辅具技术、残疾预防、残疾人体育等领域科研项目纳入国家重点科技研发计划,中国残联组织并实施的7个项目吸引了25所高校、16家科研院所、24家企业参与到残疾人领域科技创新。同时,近五年来,中国残联设立各类科研课题300余项,助推助残科技研究、应用,一批科研成果已得到推广应用。人工耳蜗的研发和推广应用已使我国近90%的听障儿童与健听儿童一样,能够听声学语,进入普通幼儿园和学校学习。智能语音转换和读屏等技术的推广应用,正使越来越多的听障人士和盲人朋友能够与其他人群高效沟通,跨越数字鸿沟,融入信息社会。科技在改善残疾人生活、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中正发挥出日益重要的作用。

举措

3000余万彩票公益金助力残疾儿童康复

昨天是第三十四次全国助残日,北京青年报记者从北京市残联了解到,在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残疾儿童康复救助项目的帮助下,2021年至今的4年来,北京市有4300余名0至6岁的残疾儿童获得了康复救助,在专项彩金的支持下,他们获得了持续康复训练的机会,朝着美好生活奋勇前进。

市残联相关负责人表示,2021年至今,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残疾儿童康复救助项目共下发北京市救助经费3003.5万元,4年来,该项目已经惠及北京市4372名0至6岁的各类残疾儿童。在彩票公益金项目执行过程中,市残联通过日常指导、开展管理人员培训等方式加强工作人员的培训,提升残联工作人员的水平;通过委托第三方机构开展残疾人服务机构服务质量监督和培训,确保残疾人服务机构提供规范化的服务;通过开展规范化培训提升服务机构工作人员的服务水平;各级残联、各相关部门,充分利用“爱耳日”“残疾预防日”等,加强残疾预防与康复政策、知识的宣传。

相关新闻

本市劳动年龄内持证残疾人就业率达68.5%

你接收的快递可能是一位残疾人快递小哥送上门的;到酒店入住后,帮你打扫房间的也有可能是一位残疾人服务员……在北京,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在向残疾人敞开大门。北京青年报记者从市残联了解到,截至2023年年底,北京市劳动年龄内持证残疾人有14.4万人,就业率达到68.5%。

最新公布的《2023年北京市残疾人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中显示,2023年,北京市党政机关常态化定向招录残疾人达到9名。首次集中实施了事业单位定向招聘,共录用残疾人47名。市国资委将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情况纳入企业负责人年度经营业绩社会责任考核,市管企业新增安置残疾人848人次。在抓实落细残疾人就业促进政策方面,有1.1万家用人单位享受招用残疾人岗位补贴和社会保险补贴,2.7万名城乡残疾人享受自主创业、灵活就业社会保险补贴。2.9万名劳动年龄内农村残疾人就业参保。在为高校残疾人毕业生提供“一人一策”就业帮扶中,240名残疾人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帮扶全覆盖,有就业意愿高校残疾人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8.7%。

市残联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是《促进残疾人就业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收官之年,也是推进《“十四五”残疾人事业发展规划》关键之年,北京市残联开展系列促进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雇主培训,旨在加大残疾人就业政策宣传,不断推动实现残疾人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通过培训,希望有更多的企业能够根据残疾人自身的职业能力,在企业内“因人设岗”招聘残疾人,提高残疾人的就业质量。

为更好宣讲相关政策,市残联举办2024年首期促进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暨就业审核工作雇主培训,140余家爱心企业代表参训,听取北京市税务局非税收入处、北京市残疾人社会保障和就业服务中心的业务专家解读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政策、残疾人就业情况审核政策及用人单位招用残疾人奖补政策。

当日的培训会上,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毕业生顾智涵,分享了他在一家国家重点软件企业就职的经历。顾智涵是一名听力残疾人,大学时学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讲台上,他戴着人工耳蜗,张大嘴巴,努力向大家讲着他的故事。“面试时,我十分忐忑,担心自己身体的原因而失去机会。没想到,在看到我优秀的简历后,面试官认可了我自主学习的能力,给了我走进企业的机会,我现在是公司的一名测试工程师。2022年和2023年还连续两年被评为公司的优秀员工。感谢公司根据我的成长进程给我安排适合的工作内容,让我自信地迎接更多挑战。”顾智涵对自己今后的职业发展也充满了信心。培训会上,圆通速递(北京)有限公司、北京西南华邑酒店、北京外企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也分别就圆梦行动打造北京助残基地、安置智力残疾人实岗就业及融合就业转衔计划进行了案例分享。

责任编辑:小云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