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你身边有哪些新鲜事?又有哪些话题想和朋友分享?什么!这个“梗”你还不知道吗?没关系,小云故事绘来啦!
云南网推出手绘漫画栏目《小云故事绘》,带你捕捉身边的趣事,发现不一样的视角,感知社会点滴的变化,让生活有趣更有爱~
“我做了一个梦,
梦见我那个水稻长得比高粱还高,
穗子比扫帚还长。
太阳晒起来,
我跟我的同事就坐在那个稻穗下乘凉……”
今天(9月7日)
是袁隆平院士诞辰94周年
再听一遍
袁爷爷讲“禾下乘凉梦”的故事
眼眶依然忍不住湿润
秋风拂过云岭大地
袁爷爷在云南留下的稻苗
今年也丰收啦!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盈江县的稻田上
正悄然酝酿着一场金色的盛宴
金黄的稻田与蜿蜒的大盈江交相辉映
一幅田园风光的画卷展现在眼前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丘北县近万亩水稻
也进入了丰收季
在白脸山村稻谷种植区
沉甸甸的金色谷穗挂满了枝头
9700亩水稻
预计总产量达6062吨
可实现经济增收606.2万元
2023年
袁隆平超级杂交水稻个旧示范基地里
优质超级杂交水稻“卓两优1126”
百亩片平均亩产达1167.64公斤
今年
基地还新试种了穗大粒多、结实率高
具有较强的抗倒伏性的新品种“粒两优8022”
一株株茁壮的稻株随风摆动
串串稻穗传递着丰收的希望和喜悦
半个世纪的研究与探索
袁爷爷让稻花香飘满中国大地
也让名为
“科技创新”和“努力耕耘”的种子
撒满了云岭
……
2022年2月
一座科技小院
在大理白族自治州
洱海之畔的古生村挂牌成立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张福锁
作为首席科学家
带领团队扎根在洱海边
寻找治理洱海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的良方
在这个科技小院中
一名刚刚录取的研究生
入学前的第一件事
是进入小院
和农民、老师、师兄师姐们一起下地
带着新知识、新技术
把课堂和实验室搬到田间地头
深入农村
与土地和农民建立深厚的联系
如今
古生村科技小院
创制的绿色智能肥料产品
能够实现粮食增产30%、减排50%、节水40%
这让习惯了“大水大肥”种地的村民们喜出望外
“既保护了洱海,又守住了种粮传统,一举两得”
刚入秋
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个旧市
旱地优质稻种植示范区里
进入灌浆期的稻米粒粒饱满
2024年
个旧市卡房镇旱地优质稻种植面积
从2023年的350亩
增加到4000余亩
种植之初
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朱有勇
带领专家团队回到自己的家乡
攻克了高海拔山地种粮广种薄收难题
探索出了一条
“石头缝里种出优质大米”
助农增收的新路子
如今
不仅卡房村
旱地优质稻带着蓬勃生机
在云南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长势喜人
“我们希望农民学会这个技术,
家家户户都能吃上自己种的大米。”
这是朱有勇院士专家团队的美好愿望
更体现了绿色、环保的农业理念
火爆全网的“滇西小哥”
在家乡保山
用短视频和直播展现
具有特色的地方美食和云南独特的魅力
让滇西成为了大众旅游目的地中的优先选项
也让这个账号成为了
把云南特色农产品带向全国各地的平台
云南农业大学丁同学
靠着“招生减章”视频
引发热烈关注
短短21秒
用接地气方式
展现出“新农人”接班人
返璞归真的可爱自然模样
在广袤的云岭大地
像他们这样积极探索、敢想
敢勇于实践的“新农人”还有很多
他们的智慧和汗水
正在转化为农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推动着传统农业
向智能化、绿色化、高效化的方向迈进
“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
2024年8月30日
中国农业大学举行2024年新生开学典礼
袁爷爷的孙女今年也入读中国农业大学
是该校2024级新生之一
开学典礼现场
布置了“禾下乘凉”四个大字
当校长问起同学们为什么报考中国农业大学
有同学回答
想沿着袁隆平爷爷走过的路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贡献青年的磅礴力量
袁爷爷离开了
但他牵挂、奉献一生的事业
仍在继续
湖南、重庆、海南、内蒙古、云南……
甚至远在大洋彼岸的非洲大陆上
袁隆平院士播撒下的每一粒种子
都努力地生长、结穗、增产
禾下乘凉梦
一稻一人生
一丛丛挺拔的稻秆
一片片喜人的稻花
载着后辈们的思念
也载着袁隆平院士越来越近的梦想
袁爷爷
今天
中国无数的青年人
接过了您手中的接力棒努力奔跑
今天
我们也在好好地吃每一顿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