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罗平县旧屋基彝族乡:沪滇协作结硕果 脐橙飘香富彝乡
近日,罗平县旧屋基彝族乡的洋洞脚脐橙基地里,秋风轻拂,树叶沙沙作响,一个个圆润饱满的脐橙挂满枝头,着黄绿相间的外衣,果皮上微微泛着红晕,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橙香,成熟的信号在悄然蔓延,沪滇协作的硕果即将又一次飘香富民。
近些年来,旧屋基彝族乡安木勒村委会洋洞脚村凭借着沪滇协作帮扶,大力发展脐橙种植产业,稳步踏上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
洋洞脚村,位于旧屋基乡东北边,距离乡镇 13 公里,地貌奇特,树木茂盛,坡陡沟深,土地贫瘠,农作物收成欠佳,曾是全乡贫困落后混乱的典型代表,全村43户216人,1996年村里有一位农户觉得这里属于砂质土壤,常年光照充足,雨水充沛,非常适合脐橙生长,由此开启了洋洞脚脐橙的种植之路,并且还带动了村里其他人种植。然而,由于缺乏技术、资金、产业链等问题,洋洞脚村脐橙始终难以形成规模。
沪滇协作开创致富之路
2019年,这个小山村迎来了致富曙光。上海市宝山区的帮扶团走近彝乡,多次到洋洞脚村实地调研,认为该村适合发展脐橙产业,并将洋洞脚村脐橙种植产业纳入罗平县沪滇协作支持项目,拨付200万元资金助力当地脐橙产业。通过召开群众会14次,电话联系在外务工群众140余次,最终洋洞脚村27户村民以土地入股,31人资金入股31.5万元,同时,整合村集体资源共同促成产业规模化发展。当地群众成立罗平县洋洞脚旅游开发有限公司,选举出5名能力较强的村民担任董事,充分发挥集体经济组织引领作用。在脐橙种植基地建设中,引回有20余年种植柑橘经验的在外务工村民担任技术员,从翻土、打塘、回塘、选苗、种苗等环节严格把控,确保每株树苗的健康。经过多方努力,洋洞脚村200余亩脐橙实现了规模化、高标准种植。并通过“双绑”机制带动村里贫穷群众就地务工,自2019年基地开工建设以来,就近用工共3000余人次,其中脱贫人口直接收益 38000余元,一般群众户直接收益270000余元。
科学培育提升产值
为了确保脐橙产业的持续发展,洋洞脚村还采取了一系列具体措施,以科学助力农业发展。一是加强技术培训,定期邀请农业专家为群众讲解脐橙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等知识,提升种植专业水平。二是因地制宜设置智能灌溉系统,根据脐橙生长需求,精准把握水、肥、温度等条件,大大提高了脐橙的产量和品质。三是创新套种模式,在脐橙种植基地套种100亩鲜切花配草银叶菊,有效防治病虫害,增加收益。四是拓展销售渠道,在沪滇消费帮扶渠道的助力下,通过电商平台、农产品展销会等多个平台,将脐橙推向更广阔的市场。数据显示,2023年脐橙基地年产量达到30吨,通过线上线下多渠道销售,销售额突破50万元,近销曲靖、昆明等周边城市,远销上海、南京等一线城市,市场反馈良好,消费者对罗平县旧屋基彝族乡的脐橙品质一致好评。
多元融合拓展产业
通过沪滇协作搭建的平台,引进上海的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群众逐步改变传统农业方式,积极探索特色农产品种植、农产品深加工、乡村旅游等多元化发展路径。在脐橙产业的发展壮大下,村公司成功注册“洋洞脚”商标,进一步抓住地方特色优势,扩大热区水果种植面积,种植沃柑、杨梅、冰糖橙、枇杷等水果,成功开发包装洋洞脚菜籽油、土鸡、小锅酒、土蜜、柴火辣椒面等系列农特产品。与邻近的国家AAAA级风景区——鲁布革小三峡旅游公司合作发展乡村旅游,引入库区移民项目,建设游客接待中心,在老村寨开发精品民宿,引导游客到村体验乡愁文化、农耕采摘和彝族文化,打造文旅结合的旅游产业,年均可实现综合产值120余万元。
多方助力建设和美家园
脐橙产业发展得到各级各部门的关注重视,各类资金也相继注入到当地人居环境提升、基础设施等建设中来,新硬化的道路方便了脐橙运输,污水管网的完善提升了村庄环境卫生,文旅配套的建设让村庄业态更加丰富,这个落后的小山村面貌焕然一新,特色产业蓬勃发展,脐橙等农产品种植规模不断扩大,产业链逐步延伸,生态环境精心呵护,青山绿水与美丽村庄交相辉映。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传统民俗得以传承和发扬,洋洞脚村被评为市级文明村,逐步成为宜居宜业、和谐美丽的新乡村典范。
沪滇协作,为旧屋基彝族乡的脐橙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也为乡村振兴描绘出一幅美丽画卷。相信在未来,这片土地上的脐橙将飘香至远,当地村民致富的康庄之路更加开阔。(罗平县旧屋基乡 伍根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