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北130公里之外,海拔2200米之上,北纬25°。
初冬的阳光照在寻甸县金源乡小村村党总支书记张兴发的脸上,眼尾嘴角和额头的皱纹被光影映衬得格外明显。
在臭参加工基地里,看着今年从村民们那儿收购来的臭参铺满了整个院子,张兴发是发自内心的高兴,比把第一株臭参苗带回来的时候还高兴。
“这是工厂房、晾晒架,这边有厨房、办公室、宿舍……”在带着我们看了臭参加工基地后,张兴发开始娓娓道来臭参的种植技术和市场前景,言语间充满了自信:
“臭参,已经成为小村的一张名片,不仅走出大山,还畅销国内市场。”
小村村臭参加工基地。李曦 摄
在小村,幸福是苦荞地变“甜”荞地。
“小村村委会属于贫困村,12个村民小组大部分位于半山腰或山顶,属于高寒山区,一般的农作物也没有什么收成。”张兴发说。
以苦荞地为例,这个村子距村委会13公里,位于海拔2800米的山顶上,村民只能种苦荞、洋芋等。加上位置偏远、交通不便,这里一度是村委会最为贫困的村小组,当地的年轻人都纷纷外出打工。
怎么带领村民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实现增收?
第一个转机出现在2004年,随着与苦荞地一山之隔的东川区阿旺镇臭参种植小有名气,村民在政府的扶持下也开始种植臭参。
“比起苦荞,臭参收益更高,后来苦荞地的人都不出去打工了,连洋芋都很少种了。”张兴发边拿起沾满泥土的臭参一边说。
“种臭参辛苦点,但是收入高,亩产可以达到1.2万元。村民们刚开始很高兴,后来就犯难了,种了臭参但没有地方加工,还要自己背着出去卖。”张兴发感叹:
“这个加工基地,解了群众的难,让村民们在家门口就能把臭参卖了,还能集中加工,人们说苦荞地现在应该叫’甜’荞地了。”
建在党员活动室上的光伏项目。李曦 摄
在小村,幸福是家门口的加工基地。
第二个转机出现在2018年,在云南中烟红云红河集团昆明卷烟厂的帮扶下,建设了全县最大的臭参加工基地。
目前,基地已经投入使用,不仅满足了周边村民臭参初级加工需求,而且能一改过去传统的小、散、乱的加工模式,进一步降低成本、提升效率、提高质量,全面引领和带动周边臭参产业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
“现在是其他乡镇的人背着来小村卖了。”张兴发说。
产业是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载体。在昆明卷烟厂的帮扶下,臭参加工厂建起来了,牛犊繁殖基地建起来了,村级活动室空地上的100千伏光伏发电站也安装好了……
“你可别小看这个光伏发电项目,自2022年联网成功后,就实现了4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还省去了屋顶防雨维护等成本。”张兴发说
“以前,每年夏天村民活动室就像烤炉一样,谁都不愿意多坐一会。如今,聚在这里唠家常、聊变化,是件很开心的事。”村民刘长红说。
小村村民新建的楼房。李曦 摄
在小村,还有一种幸福,叫家门口的产业基地托起了村民们稳稳的幸福。
“大家快进来喝水啊。”村民张顺才看到我们穿着昆明卷烟厂的工装,就热情地招呼起来。
在这个农家小院里,院墙上摆满了圆鼓鼓的南瓜,院子里还堆放着金黄的玉米棒子以及刚刚挖来的新鲜红薯,丰收的喜悦尽收眼底。
张顺才和老伴从屋里搬出一张桌子,在上面摆了糖果、南瓜子还有水果,已经大学毕业找到工作的孙女忙着往杯子里添茶倒水,热情地招待着远道而来的朋友。
“在你们的大力帮扶下,这些年生活条件比以前好了,我们老两口在家吃穿不愁,平时还养猪种地,农忙时节孩子们还回来帮忙,一家人和和睦睦的,日子越来越好了。”张顺才说。
金源乡小村村全景。李曦 摄
在小村,幸福还是村民们脸上的笑容和越来越好的生活。
在这里,每一个家庭都在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幸福故事,每一个村民都在享受着乡村振兴带来的美好生活。
文字作者:李曦 田百灵 张春燕 图片作者:李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