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美编 张维麟 画
背景
近年来,云南省社科联大力推进实施的“智惠云岭”工程,旨在整合省级社科学术社团的智慧与资源,为云岭大地的发展提供全方位助力,其核心目标是“补短板、强弱项、扬优势、促振兴”,涉及教育、产业、资源整合等多个关键领域。
话题
在促进乡村全面振兴过程中,“智惠云岭”如何深耕教育帮扶、产业振兴等领域,聚焦农民所需所盼,把一个个惠民项目做实做细?
托举山区孩子“海洋梦”
云南省保山市昌宁县鸡飞镇鸡飞村,曾是深藏于群山褶皱中的贫困村。这里的多数孩子曾以为,人生的目标是初中毕业后外出打工。但2021年“智惠云岭·助学帮扶”项目开始实施,彻底改变了他们的命运轨迹。
“以前村里人觉得,山里人出不去,但现在我们也能飞得很远。”鸡飞村党总支书记张军福感慨道。4年间,村里已有12名孩子通过沪滇协作项目进入上海船厂技工学校学习,毕业后直接进入中国船舶集团工作,最高月薪达1.5万元。2023年入学的李泽学习管道安装专业,他坦言:“在上海,我见到了从未想象过的世界。这里的学习和就业机会,让我的人生有了新方向。”
这是“智惠云岭”工程的一个缩影。作为云南省再生经济产业开发研究会具体负责实施的综合性帮扶行动,“智惠云岭”以“补短板、强弱项、扬优势、促振兴”为目标,通过教育帮扶、产业升级、资源整合,为云南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关键。在沪滇协作框架下,“智惠云岭·助学帮扶”行动联合上海沪东中华造船集团高级技工学校,为云南山区学生提供全免费职业教育:学费、书费、住宿费全免,毕业后定向进入央企就业。
2024年,该项目圆满完成了40名学生的招生任务,覆盖昭通市、保山市、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等6个州(市)的24个乡镇,其中28%为三类监测户家庭。2024年8月30日,42名云南新生在昆明火车站集合,乘坐直达列车奔赴上海。欢送仪式上,一名同学父亲眼眶湿润:“孩子以前叛逆,如今变得懂事勤快。感谢党和政府,给了他们看世界的机会。”
在上海,学生们前两年学习船舶制造、机械制图等专业课程,第三年进入企业实习,月薪可达万元。学校注重素质培养,组织志愿活动、兴趣社团,甚至为生病学生垫付医疗费。“我们希望培养的不仅是技工,更是有责任感的未来工匠。”校方负责人表示。
探索乡村产业发展新路子
为农业产业、农村生产发展开辟新路径也是“智惠云岭”工程的重要目的。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丘北县,“智惠云岭”工程整合21家省级社科学术社团50多位专家对“以草代粮草畜一体化种养项目”进行调研,帮助当地企业引入“大叶蛋白芽(爱姆草)”试种。现已取得“草畜一体生态种养产业”科研成果,并在多个乡镇推广,成效显著,受到百姓认可。公司以该项目为牵引,探索“观光农业+生态农业+循环农业”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为缓解饲料原料危机和发展草本植物蛋白资源提供了解决方案。
在开远市,“智惠云岭”“以草代粮草畜一体化种养项目”实践点稳步推进。截至2024年底,该市阿得邑村项目实践点已生产大量“大叶蛋白芽粉碎物生物发酵饲料”,出栏销售活猪并获得可观利润,还带动了周边13个自然村参与,种植和养殖规模也在不断扩大。碑格乡和羊街乡宗舍村的实践点则根据自身条件,分别从养殖和种植入手,积极推进项目发展。
为更好服务“智惠云岭”工程,云南省再生经济产业开发研究会积极联动社会优质资源。研究会组建的4个专业委员会发挥各自职能,为会员项目提供有力支持。医疗废弃物回收综合利用专业委员会推动了医疗废弃物回收利用的规范化管理;投融资专业委员会走访会员企业,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危险废物收集贮存处置利用专业委员会提出创新管理建议,并开发小程序实现危险废物全过程信息化监管,获得业务机关高度评价;新能源开发专业委员会则专注于城乡民用二轮新能源电瓶车电池快充电桩普及服务的试点工作。通过种养项目实践推动农业产业整体升级,借助专业委员会联动社会资源,“智惠云岭”为乡村振兴和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奏响社会力量“大合唱”
“智惠云岭”不仅是教育工程与乡村振兴的举措,更是产业振兴的引擎。在昌宁县,研究会推动的垃圾焚烧项目采用国内领先的BOT模式,日处理垃圾120吨,解决了城乡垃圾处置难题;在丘北县,“以草代粮”生态种养项目带动村民发展生态猪养殖,形成“种养一体”产业链;在开远市,“以草代粮草畜一体化种养项目”带动13个自然村加入,计划年出栏生猪4500头……
“这些项目不仅改善环境,更让村民在家门口致富。”“智惠云岭”工程牵头人、云南省再生经济产业开发研究会会长杨荣华介绍,4年来,“智惠云岭”累计落地20余个实践点,惠及超10万群众,真正实现了授人以渔。
乡村振兴需要多方合力。研究会联动120余家省级社科学术社团,整合企业、高校、智库资源,为项目提供技术、资金和管理支持。例如,浪潮软件集团为会员企业数字化升级赋能;昆明海关技术中心为养殖项目提供疫病防控指导;北斗卫星技术应用于庄园经济,实现空间动态可视化分析。
此外,研究会创新“党建+实践”模式,通过红色教育、主题调研等活动,激发党员干部的使命感。在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红色庄园,70余名学者重温长征精神,坚定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只有将理论融入实践,才能释放‘智惠云岭’的最大效能。”参与活动的专家表示。
2025年是“十四五”收官之年,也是“智惠云岭”深化拓展的关键年。研究会计划扩大助学帮扶覆盖面,力争每年输送100名山区学生赴沪学习;推动垃圾焚烧、种养项目在全省复制扩面;加快医疗废弃物回收、新能源开发等专业委员会建设,打造循环经济产业链。
“我们的目标是让更多‘云南舰’从大山启航。”杨荣华说。从鸡飞村到上海船厂,从垃圾焚烧站到生态养殖基地,“智惠云岭”正为云南乡村振兴描绘出一幅充满希望的画卷。
记者手记
“智惠云岭”工程是促进云南乡村发展的一抹亮色,在教育帮扶上,它为山区孩子打开新世界的大门,提供免费职业教育和央企就业机会,让他们人生从此改写。在乡村产业发展方面,不管是丘北县的创新种养模式,还是开远市的规模养殖推进,都为农村经济增长注入活力,让乡村发展更欣欣向荣。
“智惠云岭”的成功,得益于多方协作。省级社科学术社团、企业、高校、智库携手,形成强大合力。其创新的“党建+实践”模式,也为项目推进注入精神动力。展望未来,扩大助学规模、推广成功项目、打造循环经济产业链,随着这些举措落地见效,将进一步提升“智惠云岭”的影响力,让更多云南百姓受益,助力云南在乡村振兴道路上大步迈进。
云报全媒体记者 吴沛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