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浆果总产量达1031吨,销售总额达5466万元,实现利润1576万元……”近年来,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瞄准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以“农业特”“农村美”“农民富”为目标,持续调优农业产业结构,推动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健康发展。
近年来,兰坪县不断依托高海拔冷凉气候优势,聚焦“小浆果+”产业,引进适生性强、附加值高的蓝莓、车厘子品种,建成了集矮化密植、水肥一体、避雨栽培于一体的标准化种植基地9504亩,打造了集种植、分拣、冷链、加工于一体的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目前,兰坪县已逐步实现了农业产业从传统分散粗放向集约高效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转变。
锚定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
激活群众持续增收致富“新动能”
每到蓝莓、车厘子成熟之季,兰坪县通甸镇的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园周边的村民和产业工人们穿梭在基地里,忙着采摘、搬运、打包,一幅产业兴旺、乡村振兴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美丽画卷徐徐展开。
兰坪县紧扣就业这个最大的民生,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抓手,结合本地群众的劳动技能水平和就业需求,分不同类型、年龄阶段开发就业岗位。从浆果产业基地建设到日常管护、采摘鲜果,再到分拣加工等环节的用工需求,辐射带动部分半劳力和弱劳力群体就业,极大缓解了本地群众的就业压力。2021年至2025年2月底,通过务工、松针收购、农机租赁、地租等方式,带动周边群众和产业工人增收8867.45万元。
当地持续开展好当地农村劳动力浆果采摘技能培训,培育了一批专业化浆果采摘产业工人。同时,以“校企合作”“以工代训”模式为依托,持续开展浆果采摘劳务队“订单式”培训,772人获得培训合格证;积极推行“候鸟式”务工模式,形成“蓝莓基地+劳务公司+劳务经纪人+务工人员”联动机制,点对点输送浆果采摘队到县外开展“候鸟式”务工,逐步形成了以“蓝袖套”为视觉标识的“兰坪县浆果采摘劳务工人”劳务品牌。在做大做优兰坪小浆果高原特色产业的同时千方百计拓宽群众增收致富的路子。
构建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
推动小浆果产业健康发展“新模式”
2019年以来,兰坪县坚持把发展特色产业作为壮大村集体经济、促进群众增收的有效举措,建立“631”利益联结机制,将县财政投入资金折股量化给村(社区)集体,通过“村因素法”和“人因素法”,小浆果现代农业产业园收益分红重点向基础薄弱、工作任务重的村倾斜,覆盖全县112个村(社区),惠及10.86万人。2023年至2024年助力村(社区)集体经济分红1354.83万元。
此外,兰坪县还抓牢就业增收这个关键,将60%的集体收益部分,再按照“541”的比例进行二次分配,截至目前,兰坪县利用以上资金新开发稳定就业岗位1183个,带动人均年增收0.96万元。
擦亮小浆果特色产业品牌
实现兰坪水果出口“新突破”
近年来,兰坪县依托得天独厚气候条件和地域特色,锚定“小浆果”特色产业,形成以通甸镇为核心产区的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园,积极引导企业开展标准化种植、品牌化经营,不断提升产品品质和市场竞争力,获得了国家级“绿色食品A级产品”认证。
“三五颗蓝莓一起丢进嘴里,轻轻一咬,满嘴汁水,口感更甜香。”因为平均温度低、海拔高,兰坪小浆果产业园的蓝莓成熟相对晚,与市场上普通蓝莓形成“错峰”上市,令广大消费者赞不绝口。
引进58农业科技公司技术团队,负责园区建设、规划、销售及技术指导等工作。依托技术团队,改良提升蓝莓、草莓良种培育、加工贮存等10余项技术,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推出“兰果怡”品牌,成功研发了“兰果怡果汁饮料”上市销售。
近日,兰坪58好果科技有限公司、兰坪海升农业有限公司两家企业成功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昆明海关出境特定动植物及其产品和其他检疫物的生产、加工、存放单位注册登记证书》,注册登记产品种类为蓝莓和车厘子,这标志着怒江州水果产业正式叩开国际市场大门。此次注册登记成功扭转了怒江州有进口无出口的贸易历史,为边疆民族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兰坪县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加强与海关等部门的沟通协作,联合海关加强企业培训,深化“关企合作”,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助力兰坪“小浆果”品牌国际化,推动更多企业在水果及其他领域出口取得新的成就,有序承接产业梯度转移,助力兰坪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农民增收。
云南网通讯员 罗四肥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