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玉溪市以“温润玉溪 旅居福地”为发展定位,精心统筹各方资源,积极培育旅居新业态,为广大游客提供来玉溪夏季避暑、冬季避寒的生活方式,实现游客从旅途到旅游到旅居再到“新玉溪人”的改变。
2024年,全市接待国内游客超过5350万人次,其中旅居人数达到15.8万,同比增长4.2%,旅居人次数20.3万人次,同比增长18.0%。43家市场主体和59个旅居人员集聚区域,遍布红塔区、澄江市、华宁县、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等地,让每一位旅居者都能在此找到心安之处。
明星鱼洞帆船基地。 曾永洪 摄
澄江
户外骑行丰富旅居体验
户外骑行,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热爱运动的人们来到澄江开启体育旅居。
4月1日,澄江市气温骤降,11℃的气温也无法阻挡骑友的热情。
92公里,3个多小时,广东骑友黄志军和同伴环抚仙湖骑行一圈,拿到了环湖奖牌和飘带。这一路骑行,让他印象最深的不是寒风,而是途中遇到的一片樱花,“满眼粉红,真是太美了,这里沿途骑来有很多惊喜。”
结束骑行后,他立马打包自行车奔向机场,走前不忘和豆芽骑行驿站负责人杨丽萍约定:“下次来我要多待几天,跟着你去骑龙马山。”
杨丽萍网名“豆芽小姐姐”,豆芽骑行驿站于去年10月在抚仙湖南岸牛摩村建成后,成为众多骑友们环抚仙湖的聚集点。
“环抚仙湖线路非常受骑友们喜欢,这条线上的大多数骑行路段都能看到抚仙湖。”杨丽萍说,来这里的骑友大多来自北上广深以及云南周边的四川、贵州等省份。“骑友们除了环抚仙湖,还会和我一起骑行周边的爬山线路,休整时会到湖边的咖啡馆坐坐,或者去体验帆船。”
“来之前我只知道抚仙湖水很深、很清澈,来了之后,我喜欢上这里的风景、美食。”来自广西的骑友黎明聪说。爱好骑行的他在网上看到杨丽萍在抚仙湖骑行的视频后,马上订了机票飞到云南,他计划用半个月的时间边骑行边旅游。
为了服务好骑友们,杨丽萍正在准备以骑行为主线串联起抚仙湖沿线旅游业态,“让骑友们不仅能吃到铜锅鱼,还能体验到各种民族美食及风情。”她也在拓展新的骑行路线,包括让黄志军念念不忘的红塔区龙马山线路,丰富骑友们的体验,让他们在玉溪停留更久。
抚仙湖畔,骑行爱好者边骑边游,专业运动队追风而行。
在澄江马房村,样样好精品民宿负责人杨平刚送走来自山西太原的自行车队运动员们,“他们去年12月来到这里进行冬训,住了4个月。”
高海拔、天气暖和,让太原的自行车队将澄江作为冬训地之选。这不是杨平第一次接待运动队,“我们接待过获得残奥金牌的自行车运动员、来自辽宁的运动队、省内的青少年羽毛球队等等。”杨平说,去年,民宿里参加夏训、冬训的运动队明显多了起来,高峰时自家民宿60多个床位全住满,他便协调其他客栈一起来接待。
杨平说,运动队对餐饮有着很高的要求,客栈会按照运动员的训练计划来制定食谱,同时从昆明请营养师来指导如何科学搭配运动员饮食。
随着2024中国公路自行车职业联赛暨环云南公路自行车赛等赛事在澄江的举办,澄江良好的运动训练环境在圈内不断得到认可。今年,已有5支运动队伍和杨平接洽夏训及冬训的入住事宜。
在推动旅居产业的发展中,澄江“体育+”正不断迸发活力。马拉松、骑行、帆船、潜水、滑翔伞等体旅融合业态链条不断延伸,抚仙湖国家级旅游度假区获评“2024年中国体育旅游精品目的地”。以户外骑行为主的体育旅居,以广龙小镇、太阳山、寒武纪小镇为主的度假旅居,以马房村、禄充村为主的乡村旅居,以蜗牛康养为代表的养老旅居,不断丰富着旅居游客的体验。
红塔区城市风光。 通讯员 潘泉 摄
元江
热区优势成就暖冬旅居
冬日的元江,暖阳高照,微风送暖。白天20至30℃的温暖天气吸引着全国各地的游客到来,感受“元江花果城、避寒养生地、中国萨王纳”的独特魅力,共享惬意时光。
一大早,元江县城的太阳城广场人头攒动,晨起锻炼的群众四散在广场的各个角落。在广场的东南角,一个由老年人组成的乐队格外引人注目。“咱们这个‘候鸟族’的乐队,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高手。”旅居老人陈淑荣介绍,旅居乐队成员全是来自全国各地在元江旅居的老年人。
元江县以暖冬旅居为依托,推动旅游业从旅游到旅居转变,设身处地为游客解决生活难题,重点关注旅居游客就近就医、交通出行、收发快递、购物等基本生活问题,切实提升旅居游客在元体验。
在元江县红河街道大水平社区那路小组的一户农家小院里,来自天津的郭仲琳、王颖夫妇正在悠闲地喝着早茶。那路是花腰傣聚居的小村庄,村庄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繁茂的植被,还有淳朴善良的村民吸引了夫妇俩。自去年11月成为那路村的“新村民”以来,夫妇俩渐渐喜欢上了这个小村庄悠然自得的生活节奏,还邀请亲朋好友来元江旅居,一起度过了一个温暖而惬意的冬天。
去年,元江县提前谋划布局,新建、改建35个“口袋公园”和滨江路6.5公里带状公园,打造滨江茉莉花庄园、蝴蝶世界、元气谷等文旅项目和打炭、那路、者嘎等特色村落,田园公园城市特色更加明显。截至2024年底,元江县通过精装修后面向个体出租出售、以租代售以及酒店式公寓整体出租等多种方式,盘活存量商品房500余套、出租房间1180个,进一步加强城市承载能力。
2024年,元江共接待国内外游客486.22万人次,实现旅游总花费53.55亿元;其中旅居人员6.08万人次,带动花费7.43亿元。冬季酒店客房出租率从日常的50%提升至82%,县外人员购买新建商品房394套,带动群众租房收入约1340万元,就业11000余人,有力推动文旅消费取得突破。
玉溪高原体育运动中心。 通讯员 沈阳 摄
红塔
赛事经济点燃旅居热潮
当2025赛季中国足球超级联赛云南玉昆足球队的主场赛事在玉溪高原体育运动中心开场,30000余名球迷的呐喊声与聂耳音乐广场的乐声交织回荡,红塔区正以“体育+”的创新思维,将赛事流量转化为城市发展的持续动能。
地处滇中“1小时经济圈”核心地带,宜人的气候条件、优越的场馆设施、高质量的训练服务保障、完善的高原特色体育产业服务供应链,是红塔区发展体育旅居的优势所在。红塔区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白建平介绍,玉溪高原体育运动中心累计投资11.48亿元,设有主体育场、游泳馆、网球场、电竞馆等11个体育场馆,并配套了玉溪象往酒店、青奥酒店等住宿设施,提供超1300个房间。中心先后承接了中国马拉松、田径、竞走、铁人三项等国内外专业运动队的训练,累计驻训运动员达1.2万余人次,拉动消费4700万元。
红塔区依托玉溪高原体育运动中心,成立玉溪市科教投创新服务中心,联合玉溪市科教投公司和华体(云南)体育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打造“高原训练胜地”品牌。通过盘活场馆集群设施资源,为运动员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保障,同时丰富周边生活和商业配套,形成了集运动员村、运动品牌销售、体育服务供给、运动康养休闲于一体的体育旅居社区。
在城市空间再造中,红塔区还将文体旅理念融入城市肌理:126个“口袋公园”串联起434条健身路径,69公里慢行步道织就“15分钟运动生活圈”。38.48%的绿地率与487个开放场馆交相辉映,构建起“开窗见绿、出门运动”的全民健身生态。市民罗爽表示:“每天傍晚沿着聂耳音乐广场慢跑,感受城市活力,这种体验太美妙了。”
“旅居红塔,不仅是空间位移,更是生活方式的升级。”这是众多旅居者的共识。红塔区构建的“四位一体”服务网络,让旅居品质触手可及:3家三甲医院与389个基层网点织就“15分钟健康圈”,30家幸福食堂解决“舌尖难题”,“星级管家+特色服务”提供养生讲座、户外研学等增值体验。“去年冬天来这里避寒,社区志愿者帮我解决了就医难题,今年计划带父母来长住。”来自成都的张艳分享着她的旅居故事。
近年来,随着中甲联赛、中超联赛等职业赛事与张信哲、孙楠等歌手演唱会交替上演,桨板露营、汽摩越野等新兴业态持续涌现,红塔区还推出“聂耳文化游”“温泉康体游”等5条主题路线,“白天观赛、夜晚赏演、全域体验”的沉浸式旅居模式正在红塔区形成,逐步实现了从赛事目的地向旅居目的地华丽转身,“旅居红塔”已成为年均近60000名“候鸟”旅居客可触摸、可体验、可回味的生活方式新选择。
华宁
“古村落+温泉”做好乡村旅居
“住在这个村里,你感觉整个古村是活的,风景也是活的,你的周围会传递很多信息,就觉得在和大自然交流。”看到华宁县冲麦村的视频,来自重庆的袁红决定带着母亲到冲麦走走,这一走就住了下来。
冲麦村是一个生态环境优美、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的传统村落,村里有传统民居群、茶马古道、古屋、古寺、古驿道……潭泉妙景引人入胜,历史遗存久远完整,文化内涵极为丰富。冲麦现有特色民宿一户,为4星级乡村新型文旅融合示范户,有床位63张、餐厅1个、书画工作室2个、公共艺术空间1个、会议室1间,最多可同时接待200人。
目前,华宁县除了县城集镇可作为旅居聚集地外,还规划了6个重要目的地:传统古村落冲麦村、温泉康养村洗澡塘、民族风情么波冲以及华宁陶艺村碗窑村和温泉康旅目的地象鼻温泉、太极谷温泉。
洗澡塘村位于华宁县宁州街道马鞍山社区,因象鼻温泉而得名。目前有民宿、农家乐28户,均为农户自主经营,床位数约700张。统计数据显示,洗澡塘村每年接待旅居人数约2000人,年接待收入140万元,旅居人群95%为50岁以上中老年人,主要客源为云南、四川、湖南、重庆,旅居时长为半个月左右。
为了更好地服务好旅居人群,马鞍山社区党组织结合村庄实际,以环境卫生整治切入点建设美丽乡村,开展农家乐经营管理培训等,农家乐的菜式逐渐丰富精致;引入先进温泉开发理念,发展温泉水疗和康体养生旅游产品,为洗澡塘村旅居人群提供了更多温泉康养业态选择。
下一步,华宁县将依托自然资源和民族特色文化,结合旅居产业发展现状,按照试点先行的思路,重点对冲麦村、碗窑村、洗澡塘和么波冲4个旅居村进行规划和包装,推出差异化、精准化、个性化的旅居产品,实现旅居主体以银发市场为主向全龄段覆盖。
云报全媒体记者 李苏榕 王剑钊 杨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