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临沧市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迎来成立40周年。这片由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等24个民族共同组成的自治县,以占国土面积0.01%的县域,创造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双江样本”:GDP达98.6亿元,城乡居民收入较建县初期增长超382倍,森林覆盖率稳居全省前三(76.3%),茶产业综合产值突破75亿元。从“一顶斗笠半箩茶”的边陲小城,到“世界古茶文化之窗”的嬗变,双江用40年时光书写了“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的壮丽史诗。
经济蝶变带动茶产业链飞跃式发展
在双江县的勐库镇冰岛老寨,茶农俸云华家的古树茶单株年产值突破72万元,折射出双江茶产业的“黄金定律”:全县34万亩茶园中,8.7万亩获有机认证(2023年市场监管局数据),冰岛古树茶年产值达6.8亿元,每公斤拍卖价最高达98万元。建成国家级古茶树种质资源库,保存野生古茶树3.8万株,茶产业带动13万涉茶人口人均增收1.05万元。
双江县成立茶产业联合党委,链接82个村集体、1125家新型经营主体,创新“四金模式”:土地流转收租金、务工就业挣薪金、股份合作分股金、订单农业得现金。沙河乡忙孝组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建成万亩马铃薯基地,户均年增收2.1万元,集体经济突破120万元。
1985年-1995年,双江县确立“茶业立县”战略,勐库大叶茶两获国家级良种认证,建成全省首个万亩连片茶园;1996年-2010年,冰岛古树茶初露锋芒,野生古茶树群落保护面积扩至1.08万亩(2022年林勘数据),茶产业产值突破10亿元;2011年-2020年,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2019年退出贫困县序列,建成全省首个“直过民族”整族脱贫示范区;2021年-2023年,荣膺“中国古茶文化之乡”,茶产业数字化覆盖率达68%,跨境茶叶贸易年均增长21%。
三产融合开启新范式,开放格局带来新突破
在双江县那落傣族村,村寨通过“茶旅+非遗”的模式,将72户农家庭院变为网红打卡点,2023年接待游客8.6万人次,户均旅游收入超4.3万元。全县共打造茶庄园37个,建成冰岛古茶山国家森林公园,形成“春采茶、夏避暑、秋观云、冬养生”的全季旅游格局。在数字经济的全力赋能下,“云上智慧云”平台实现茶叶全流程溯源,电商年销售额突破3.2亿元。
双江县依托中缅清水河口岸,建成跨境茶叶贸易集散中心,2023年出口茶叶2800吨,创汇1.05亿美元。规划建设中的大临铁路双江段年设计货运吞吐量50万吨,冷链物流中心将普洱茶运抵老挝万象预计10小时。全县外贸企业从建县初期的3家增至76家,边民互市贸易额年均增长28%。
民族文化共融,非遗技艺进入教育课程
在双江县的邦丙乡南直村,布朗族蜂桶鼓舞传承人俸继忠创新编排《茶山鼓韵》,将72路传统打歌与现代舞美结合,2023年获“全国民间文艺展演金奖”。全县累计申报非遗项目146项,其中国家级3项(新增傣族古法造纸)、省级11项,建成民族传习馆26个,培养非遗传承人79名。编纂完成的《四民族语言对照词典》,让拉祜语、佤语、布朗语、傣语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
在沙河乡允俸社区,不断创新“五个一”治理体系,每季度举办民族联欢会、每院落推选民族团结示范户、每街道设立双语调解室、每社区建立“红石榴”志愿服务队、每片区打造民族共享空间。全县创建民族团结示范单位203个,12个民族混居社区获评省级和谐社区,各族群众通婚率达35.7%。在双江县职业教育中心开设茶艺、民族服饰设计等特色专业,每年培养技能人才1500名。全县27所双语学校创新“1+4+N”教学模式,即1门主课+4种民族语言选修+N项非遗技艺课程。
在绿水青山间解码生态治理样本
近年来,双江县南勐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创造“三水共治”经验,上游建生态茶园截污、中游设人工湿地净化、下游布监测系统预警,水质从Ⅳ类提升至Ⅱ类。全县建成污水处理设施92座,农村垃圾处理率达93%,“森林进城”工程让县城人均绿地达16.2平方米,蝉联“中国深呼吸小城”称号(2023年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9.2%)。
如今,“一铁一航二高三通道”的立体路网成型,规划建设大临铁路双江段,临沧机场双江候机楼启用,沿边高速穿境而过。在勐库镇冰岛村,茶农俸云华清晨采摘的鲜叶,中午即可通过冷链专线直供昆明茶博会。全县建制村通硬化路率、通客车率、通邮率均达100%,“出门水泥路、抬脚上客车”成为现实。
四十载风雨同舟,双江县不断将“边疆”写成“前沿”,把“古道”化为“通途”,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双江县将启动“冰岛茶文化申遗工程”,规划建设古茶博物馆、国际茶学院、茶禅康养基地,到2030年,建成跨境茶文化走廊,年举办国际茶业论坛,茶叶出口突破8000吨。未来,将充分依托中缅印度洋新通道,建设跨境农业合作园,试点“境内关外”边民互市模式;规划建设民族医药产业园,推动布朗族药浴、佤族青膏等民族医药标准化出海。
双江县融媒体中心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