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看点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社会频道 >> 云南看点 >> 正文
走基层•看一线|“阿尼么IP”唤醒乡愁记忆——阿尼么村探索文化赋能乡村振兴新样本(上)
发布时间:2025年07月05日 08:08:00  来源: 云南网

  苍山西麓,一场以组织为引领、人才为核心、设施为基础、文化为灵魂的振兴实践,正如火如荼地展开。

  漾濞彝族自治县平坡镇向阳村委会阿尼么村,曾是一个典型的“空心村”,海拔1600多米的山坡上,土地贫瘠、乡村沉睡,全村近70%的劳动力外出务工,村中只余寂静的山风。

  然而,短短数年间,斑驳的墙壁化身艺术画布,沉寂的院落变为雅致的民宿,新建了村民与游客共同围火打跳的榕树广场……阿尼么,这个一度沉寂的小山村,正以其独特的“文化IP”和蓬勃的旅居经济,破译着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乡村发展密码。

  

 

 
 
转变:从“空心”到“心动”的决心与探索
 

  “守着好山好水,却留不住人、富不了村,心里急啊!”回忆起昔日的困境,向阳村党总支书记蒙莲娜感慨万千。

  改变,始于不甘现状的集体觉醒和破釜沉舟的发展决心。面对“空心化”的严峻挑战,漾濞县委、县政府和平坡镇党委精准把脉,与向阳村“两委”一道,确立了文化铸魂、艺术点亮、旅居兴业的差异化发展路径。

  阿尼么的蝶变,核心在于激活了党建引领下的强大组织动能,形成了党委政府推动、能人巧匠带动、广大群众主动的“三动”联合驱动模式。

  雨中夏夜,核桃林中回荡悠扬歌声。2025大理音乐季暨阿尼么乡村好歌汇伴着山风而至,来自全国各地的民间歌唱人才齐聚阿尼么。

  阿尼么的音乐盛会,源于充分挖掘本土资源,用好在地优势,打造出了独特的“阿尼么IP”。

  “我们想要搞产业,想要带着大家过上好日子,但是不知道出路在哪里。”蒙莲娜说,发展之初步履维艰,但只要有党组织引领,就有了底气和信心。

  2023年,阿尼么村成立了弹叁农合作社党支部,创新构建“党支部+合作社+公司+农户”联动机制。党支部负责把握方向、整合资源,合作社作为集体经济载体统一管理,公司负责专业化运营和市场开拓,农户则以土地、房屋、劳动力或资金入股,成为产业链上的受益主体。

  “把支部建在产业上,让党员聚在发展一线,我们的目标就是带领乡亲们把文化资源变成‘真金白银’。”向阳村委会副主任、阿尼么弹叁农合作社党支部书记李江女道出了支部成立的初衷。党支部领航,党员带头示范,迅速将原本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形成发展合力。

  在党支部的统筹下,阿尼么探索形成了“整村经营”模式,“阿尼么IP”逐渐成形。

  村里的沉睡资源被逐一盘活,经营活动统筹有序。统一打造的44个经营摊位采取“免费入驻、收益分成”政策,全村户户都可经营,90%收益直达农户,10%留作水电卫生等公共支出;扶持开办的8家特色餐厅和民宿实行统一定价、统一管理,但经营权完全下放给村民,收益分配全程透明可监督;乡村大舞台等新业态则让农户通过土地入股获得保底租金;针对无劳动力的家庭,党员干部实行跟踪兜底,整村前进的路上,不落下一人。

  2024年“五一”“十一”两个假期,阿尼么单日游客突破万人,小吃街摊位日销千元,民宿一房难求,全村营业额达330万元。

 
 
 

  

 
 
回引:从“家雀”到“头雁”的领航与合力
 

  2018年,音乐人李永康回到家乡,看到记忆中充满乡愁的“石头窝”,变成了眼前荒芜的“空心村”。依托阿尼么独特的山石资源,李永康投资数千万元,建成以石头为底色、艺术为内涵、乡愁为内核的“阿尼么007艺术农庄”。

  “石头能当饭吃?”“废石坑上能搞艺术?”当李永康的挖掘机开进村里时,村民们满腹狐疑。面对质疑,当地村党组织发挥了关键的桥梁作用,积极牵线搭桥,协调用地、动员人力,全力支持他的艺术构想落地。

  在村党组织的支持下,李永康的“缺中之美”“乱中之美”艺术理念逐渐变为现实。本地石材垒砌成特色石墙,废弃石坑变身农庄,山石与树木共生的客房保留乡愁记忆……这些突破常规的艺术设计和尝试,为阿尼么赢得了第一波关注。艺术家们纷至沓来,在石头墙上创作壁画,在核桃树下举办音乐会,成为激活村庄的“艺术火种”。

  “乡村振兴,既要留住人,更要成就人。”蒙莲娜说,通过免费技能培训,传统农民转型为新农人。“乡村好歌汇”等艺术IP的打造,更为人才的发展提供了广阔舞台,不断吸引村民返乡和人才回归,实现“家门口创生活”。

  夜幕下,阿尼么村“乡村好歌汇”舞台灯光璀璨。一支由9位村民组成的摄影团队“农虎队”正在忙碌地调试设备、架设机位、调整灯光。这支平均年龄40岁的队伍中,成员们白天是石匠、泥水匠、钢筋工,晚上则化身摄影师。他们经过几个月的专业培训后,都能娴熟操作摄影设备,完成拍摄任务。

  在文化浸润和产业带动下,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正在阿尼么快速成长,成为村庄持久活力的源泉。

  52岁的石匠李卫灿白天砌墙,夜晚摄影;“00后”返乡大学生李蕊在合作社打理经营牛棚咖啡,还担任讲解员;更令人惊喜的是,阿尼么还吸引了不少外来旅居客,形成了“本土村民+返乡能人+新村民”的人才生态圈。

  人才是乡村振兴最活跃的因子,更是填补“空心”的核心力量。阿尼么村以文化为犁铧深耕乡土,厚植滋养人才回流与成长的土壤,使得村寨人气日益兴盛。

 
 
 

  

 
 
筑基:从落寞到乡愁的融合与支撑
 

  绿荫掩映下,村口的大提琴雕塑静静矗立,整洁的青石板路蜿蜒向前,两侧彩色音符造型的路灯与绘满艺术涂鸦的石墙相映成趣。

  难以想象,如今被音乐元素环绕的村庄,曾经破败萧索。

  在李永康创办的艺术农庄起步之时,上海援滇力量也投向了阿尼么。2019年以来,沪滇协作资金持续投入,落实村落污水全收集全处理、进村道路硬化、户间道路改造、村庄美化绿化亮化、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等项目,并就地取材,以石头、古树、音乐为主要元素打造文化空间,推动阿尼么成为东西部协作乡村振兴示范村。

  文化魅力与旅居产业要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坚实完善的设施基础作为“硬支撑”。阿尼么村深知此理,坚持由里及外,下大力气提升人居环境、补齐功能短板、规范长效管理。

  依托特色环境,打造“流量担当”:牛棚咖啡屋、驴爸吧酒吧等巧妙利用闲置厩舍打造的休闲场所出圈引流,充分利用核桃林下空间打造的农耕文化体验园广获好评,就地取材以石头为主体的游客接待中心成为歇脚好去处。

  随着“阿尼么IP”的不断火热,村民们逐渐意识到自己的小家变大家,村庄变景区,主动加入到环境提升中。

  阿尼么村的村民主动拆掉“旧院墙”、扮靓自己的“小院落”,打开院门,将自家院落小景融入村庄生态大景中。“村子干净漂亮了,自己住着舒服,游客来了也夸好,我们维护环境的劲头更足了!”村民李进荣道出了大家的心声。

  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乡愁元素频频出圈,阿尼么村通过农文旅深度融合,夯实治理基础、补齐短板弱项,让宜居的环境和完善的功能成为承载文化魅力和旅居产业的基石,将“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变为村寨印象,吸引着更多人气汇聚,烟火气重燃。

 
 
 

  

 

  短评

  从“空心寂寥”到“活力奔涌”,阿尼么的振兴之路,是一条组织强基、文化铸魂、人才聚力、设施筑基的融合创新之路。

  乡村振兴必须走“软实力”与“硬支撑”深度融合之路。厚植文化沃土,方能彰显特色、凝聚人心、提升价值;筑牢旅游根基,方能承载流量、保障体验、实现效益。

  阿尼么的蝶变揭示了,只要立足禀赋、找准路径、激发内力、久久为功,纵使深藏群山,一个村落也能凭借独特的文化魅力与创新的产业模式,在乡村振兴的时代画卷上,绘就自己的璀璨星光。

  阿尼么的星火,正为众多面临“空心化”挑战的乡村,提供了具有广泛借鉴意义的振兴路径,其星火之光,值得期待。

  记者:殷洁 李丽

  编辑:杨吉娟 郭建丽

  图片来源:段苏航 李丽 胖核桃文化音乐演视基地

责任编辑:郭建丽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网微博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