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看点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社会频道 >> 云南看点 >> 正文
有一种幸福,叫家门口就业
发布时间:2025年07月13日 09:14:22  来源: 云南网

  开展技能培训,帮助提升就业能力;建好零工市场,打通求职服务“最后一公里”;建好务工车间,让务工者在家门口稳稳“扎根”;着眼新发展趋势,激活灵活就业新动能——今年以来,我省各地立足经济发展与民生保障,聚焦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目标,大力推进就近就业,一大批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目标,增收顾家两不误, 以实实在在的措施托起群众稳稳的幸福。

  丽江市

  五大举措建好车间

  丽江市立足实际,以“家门口务工车间”为重要抓手,创新实施资源盘活、长效护航、技能升级、政策赋能、产业融合五大举措,有效破解就业难与用工荒并存的结构性矛盾,走出了一条稳就业、促增收、强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截至目前,丽江市县内转移就业人数达26.97万人,务工收入在家庭总收入中的占比提升至43%。

  依托易地搬迁安置点及特色产业优势,丽江市将空置商铺、村集体厂房等闲置资源转化为发展动能,通过引入劳动密集型企业、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构建“厂房变车间、村民变工人”就业新模式。今年以来,全市就业帮扶车间已吸纳3600余人就业,助力607名脱贫人口持续增收。

  丽江构建线上监测、线下摸排双通道,通过社保系统比对、用工企业调度、基层网格走访三维联动,实时掌握务工人员流动情况。针对返乡脱贫劳动力,建立“一人一策”帮扶档案,开展“敲门行动”,量身定制转岗培训、岗位推荐等帮扶方案,对暂未稳定就业人员,通过季节性用工车间或乡村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今年春节以来,通过精准就业帮扶,全市共有1469名外出务工返乡回流人员实现再就业。

  紧扣“家门口务工车间”用工需求,丽江创新“乡镇点单、部门派单、专家上门”精准培训模式,今年以来开展各类培训1.48万人次,其中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5100余人次。古城区和玉龙县围绕旅游发展需求,对民宿、酒店从业人员开展培训551人次;永胜县围绕“农家乐”产业链及农业生产开展多类型培训265人次;华坪县组织种植技术、电商营销等培训694人次,培养农产品网络销售实用人才60人;宁蒗县开展小儿推拿等多领域培训1765人次。

  丽江精准落实就业政策,近3年争取就业补助资金4.6亿元,兑现就业帮扶车间吸纳就业奖补470余万元。同时,衔接车间就业与创业扶持政策,构建“稳岗+创业”生态链,发放“贷免扶补”、创业担保贷款15.6亿元,扶持返乡创业1254人,带动就业1.55万人;兑现一次性创业补贴419万元;举办“创翼丽江”大赛孵化项目249个,发放奖金172.5万元。

  丽江市还积极推动农文旅产业深度融合,以旅游产业为引领,带动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构建“2个就业‘幸福里’社区、2个零工市场、5个零工驿站、73个‘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四级联动服务体系,搭建从产业需求到用工供给精准对接平台。玉龙县大具乡依托蓝莓等种植产业,成立就业“幸福里”劳务平台,累计带动3700余人就业;鲁甸乡聚焦中药材产业,培育龙头企业与种植大户,山芸药业带动1600余户种植大户,年产值近亿元;华坪县金芒果公司以“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在芒果种植、加工环节解决1.2万人次临时就业;永胜县结合食用菌和特色水果种植,日均吸纳300余人就业。

  云报全媒体记者 和茜 何嵘 通讯员 王丽鸿

  泸西县

  “直播工坊”建到村头

泸西县白水镇益谷村多肉基地里的直播。

  “这是我们今年新推出的多肉花束,大家‘拼手速’抓紧下单。”夜幕降临,泸西县白水镇益谷村多肉基地里的补光灯次第亮起。“村播”们在直播间轻车熟路架起云台,热情地介绍起多肉植物,其他工作人员则忙着选品、登记、打包、搬运,这个家门口“务工车间”忙碌而有序。

  近年来,白水镇紧盯群众“挣钱顾家难两全”的痛点,向“云端”要岗位,创新打造“直播工坊”就业模式。充分挖掘益谷村特色花卉产业优势,培养直播带货达人,搭建直播带货基地,通过“园区+基地+家庭”的运营机制,以及培训全免费、带货零风险、物流零距离、用工零成本的“一免三零”直播带货模式,成功吸引返乡创业青年创办“滇拾记”“信福花园”等家庭直播间。

  多肉直播基地通过邀请专业团队驻村培训,手把手教村民直播带货、短视频运营。目前基地已孵化本地直播带货团队40余个,共有“家庭直播+基地直播”两种模式,主播可结合自己的实际选择直播地点,为群众灵活就业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蹚出了一条“家门口就业,指尖上创收”的致富新路。

  益谷村党总支书记张振国介绍,目前全村有3个多肉直播基地,开发了选品、客服、物流等多个岗位,助力村民实现种地、务工双增收。

  正在打包的村民张大姐笑着说:“我主要负责打包,每个月有3000多块钱的收入,骑车从家到这里上班只要15分钟。”多肉电商产业的兴起,不仅为当地群众提供了就业岗位,还让他们学到种植、电商运营等方面的技能,为增收致富奠定基础。

  下一步,白水镇“莓好工坊”“村播小院”等特色就业车间将陆续上线,“把生产线建到村头,把工作台搬到床头”的模式正在全镇推开,助力群众就业增收。

  云报全媒体记者 黄翘楚 通讯员 王成林 曾馨乐

  耿马县

  技能培训专业实用

耿马县在云天服饰车间开展培训。

  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结合当地产业发展优势、文化特色、企业用工需求以及群众的实际需求,积极探索创新,将培训班直接“搬”到群众家门口的“务工车间”,以精准技能培训为切入点,推动群众在家门口学技能、增收入,实现顾家挣钱两不误。

  该县聚焦群众需求和企业实际,创新开展定向式、订单式、定制式培训。县人社局全力提供政策支持和培训补贴,乡镇、村组两级组织深入基层宣传动员,企业、合作社等则提供实训设备和技术指导。

  截至目前,耿马县已在贺派、勐撒、四排山等乡镇的产业园区、小加工坊、合作社举办民族服饰制作、竹编工艺品制作、乡村电子商务等4期家门口务工车间职业技能培训班,累计培训170余人次,其中100余人顺利实现家门口就业。这种“定制+”培训班的落地,有效提高了就业匹配率,实现了从学技到就业,增收又顾家的无缝衔接。

  该县还将培训送进车间。在耿马产业园区云天服饰有限公司的务工车间,培训老师正手把手地指导学员操作缝纫设备,从穿线、走针到成品缝制,每一个步骤都细致入微地讲解。学员俸桂琴说:“培训合格后,老板会优先招录我们,如果能上岗,在家门口就能赚到钱,还能照顾老人和小孩。”云天服饰有限公司负责人也对这种培训模式赞不绝口:“企业提供设备场所,村社区党组织负责组织群众,县人社局选聘技师培训、给予政策支持,为企业扩容增量储备了员工基础,同时也激发了我们研发民族服饰的艺术拓展力。”

  在勐撒镇翁达藤篾鼓凳厂,正在接受竹编工艺品制作培训的村民董杰难掩喜悦之情:“藤篾竹编是我们家三代人的共同爱好和传承,这次培训帮助我打开了思路,以后我将把创意融入传统工艺,让藤篾产品走向更大的市场。”

  云报全媒体记者 李彤 李春林 通讯员 赵镇禹

  思茅区

  “零工夜市”匹配供需

思茅区人社局打出了温馨的广告灯牌。

  近日,普洱市思茅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创新服务模式,将就业服务“搬”进人头攒动的茶马古城旅游小镇,举办首场“零工夜市”招聘活动,将岗位送到群众“家门口”,为用工企业和求职者搭建起供需对接新平台。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在热闹非凡的茶马古城旅游小镇,一顶顶蓝色的帐篷格外引人注目。思茅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工作人员化身“夜市摊主”,热情地向过往市民推介就业岗位,宣传惠民政策。本次“零工夜市”招聘活动精心筛选了30家优质企业,带来餐饮服务、旅游接待、电商客服、手工制作等领域的100余个灵活就业岗位。整场活动吸引近300人次参与,30余名求职者与企业达成初步就业意向。

  除了现场面对面交流,“指尖上的零工市场”同样便捷高效。工作人员耐心引导求职者利用线上平台获取信息。这一线上线下联动的服务模式,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就业信息触手可及,实现岗位需求与求职意向的精准、快速匹配。

  “晚上出来逛个夜市,顺便就把工作给找了,工作人员特别耐心,帮我分析岗位,教我线上操作,真的太方便了。”刚刚登记了兼职意向的李女士高兴地说。“夜市人流量大,我们能和求职者进行更直接、更高效的沟通。”某餐饮企业招聘负责人对活动效果赞不绝口,“一个晚上就收到了好几份合适的简历。”

  据思茅区零工市场负责人介绍,为更好地服务灵活就业人员和辖区企业,“零工夜市”将作为一项常态化服务举措固定下来,计划在每月第一周和第三周的周六晚,走进各大夜市、公园和人员密集的商业区,推动这项便民、惠民的服务举措常态化、品牌化。

  云报全媒体记者 胡梅君 通讯员 刀丽 刘家豪

  腾冲市

  留得住人富得了家

腾冲市固东镇群众在固东镇天和木业厂就近就业。 通讯员 徐杰 摄

  清晨8点,腾冲市固东镇天和木业厂房内机器轰鸣,50余名工人正熟练分拣木板。工人濮永香一边整理木料一边说:“以前在广东的电子厂打工,一年到头只有过年才能见着孩子。现在送完孩子到镇上的小学,骑电动车五分钟就到厂里,挣钱顾家两不误。”和濮永香一起干活的妇女,每天都是“送娃上学—进厂上班—回家接娃”的节奏,日子忙碌而踏实。

  叉车司机张纯金操控着设备,金属托盘起落间带起阵阵木屑。“在外漂泊工地十年,如今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能给年迈的母亲亲手端饭菜,能去参加孩子的家长会。”张纯金说,在首批入职的本地工人中,多数是他这样“走不开”的乡亲。

  近年来,腾冲市固东镇紧扣“留得住人、富得了家”的民生需求,将招商引资与本地就业深度融合,让“家门口的务工车间”成为激活乡土经济的关键支点。这些散布在村落周边的务工车间,正让无数家庭在外出务工与留守顾家的选择上不再两难。

  天和木业负责人许丽萍介绍,工厂2018年落地固东镇以来,50余名工人基本都是固东镇各村村民。车间公示栏的制度板上,贴着工伤保险缴纳明细和食宿安排表。“我们给每人都买了工伤保险,一日三餐在食堂吃,宿舍就在厂区里。”许丽萍特别提到农忙时节的弹性机制,每年春耕秋收,车间都会调整排班,让工人先顾家里的农活,岗位保留且不扣基础工资。

  从木板分拣到产品清点,从叉车作业到食堂饭香,家乡的厂房里,“生长”出既养家又团圆的好日子。

  云报全媒体记者 李建国 通讯员 徐杰 沈祥贵

责任编辑:孙寅翔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网微博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