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镌刻着一个民族的胜利与重生,也是滇缅公路血肉筑就、丰碑永驻的历史坐标。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云南网、云南发布精心策划,携手云南省档案馆,依托首次对外展出的“血肉筑就抗战生命线——抗战时期滇缅公路档案文献图片展”,隆重推出“1945——揭秘档案中的滇缅公路”大型融媒体报道。
通过“1-9-4-5”的叙事脉络,以1条主稿和短片回溯征程、9组图片凝视瞬间、4座桥梁见证坚韧、5个故事触摸温度,立体呈现滇缅公路艰苦卓绝的修筑史诗,再现那段烽火岁月中融入血脉的民族记忆。
历史无声,档案作证;英魂已远,精神长存。
今天,我们推出5个故事中的第一个故事,一封插着鸡毛、带着手铐的紧急命令。
云南师范大学教授、云南省中国近代史研究会名誉会长吴宝璋先生,数十年来深耕云南抗战史研究。他曾远赴海内外实地考察,专访亲历者及其后人,查阅大量原始档案,撰写了二十余万字的《云南抗日战争史》专著。其学术观点被相关部门与研究机构广泛采纳,具有重要的历史影响力。
每当谈起滇缅公路,吴宝璋教授总会提起那封“鸡毛信”的故事。对他而言,这不仅是一段尘封的往事,更承载了一段血火淬炼的云南抗战记忆。
以下为吴宝璋教授的讲述:
今年正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这个具有特殊历史意义的时刻,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个关于滇缅公路的故事。
说到滇缅公路,相信大家并不陌生。今天,我要讲述的是这条公路背后一个真实故事:一封插着鸡毛、带着手铐的紧急命令。
1937年全民族抗战爆发,沿海港口被日军封锁,滇缅公路成为中国与外部联系的重要国际运输通道。当时的条件有多艰苦?没有机械,全靠人力;没有炸药,就用火烧水泼裂石头;疟疾横行,民工们一边修路、一边倒下……尽管困难重重,但时间不等人!
时任云南省政府主席龙云,给沿线各县县长发紧急电令,其中有一封特别的信,信封上贴着两根鸡毛,木匣子里装着一副手铐。“鸡毛信”,在旧时代表的就是十万火急,再加上一副手铐,这紧急程度可想而知。
这封信是寄给时任龙陵县县长王锡光的。信中写道:“逾期不能完成修路任务,按贻误军情论处,县长自戴手铐到昆明听候处分。”
王锡光一看,这哪是催工?这是要命啊!
当时,潞江区工程进展缓慢,王锡光到潞江找到任区长的土司线光天,给他看鸡毛信和手铐,并说:“我是流官,你是世袭土司,潞江拉了后腿,昆明我是不去了,只好拉着你跳怒江了。”
线光天听后心急如焚,寝食不安,竭力组织施工,不敢怠慢。最终,这条用血肉铺就的公路,仅用9个月就全线贯通,创造了世界筑路史上的奇迹。
所以,滇缅公路不仅是地理上的“生命线”,更是民族精神的象征。无论是“鸡毛”还是“手铐”,是责任,更是生死状。它告诉我们:在国家存亡之际,没有退路,只有拼死向前!
云南省档案馆 云南网 联合出品
特别鸣谢:中共云南省委党史研究室
统筹:浦美玲
策划:曹璐 吴珺 张成 姬祥虎 何沐
记者:夏方海 李熙临
视频拍摄:陈思蒙 刘畅 夏欣瞳 张成 实习生 陈渤文
视频剪辑:刘畅 夏欣瞳
编辑:王茜婷 刘曦靓
设计:陈思蒙 蔡陈晨
拍摄场地提供:云南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