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看点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社会频道 >> 云南看点 >> 正文
秋日时光里的玉米浆粑粑:一捧金黄的乡愁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15日 14:30:09  来源: 微鲁甸

  原标题:秋日时光里的玉米浆粑粑:一捧金黄的乡愁

  “深秋杏叶渐渐黄,玉米棒子似含糖,轻採几筐磨成浆,家家户户烙粑忙。”每年秋天,当田埂上第一片银杏叶被秋风轻轻吹落,故乡的玉米地便扬起了金色的浪那饱满的玉米棒子沉甸甸地垂在秸秆上,像一串串饱满的音符,奏响了秋天的序曲乡亲们便知道,又到了做玉米浆粑粑的时节。

  年迈的母亲总说:“玉米不等人,浆粑粑要趁鲜。”于是,在每个秋天露水未晞的清晨,她便会挎着竹篮走进玉米地,指尖在玉米皮间翻飞,不一会儿,便摘满了一筐带着晨露的金黄。这是老品种的糯玉米是做浆粑粑的灵魂

  回到家中,母亲便系上围腰,用手指掐一掐玉米粒嘴里不停唠叨着做浆粑粑的口诀:太嫩了会淌浆,太老了则生硬,必得是“掐得动、含浆足”的刚刚好。脱粒时玉米粒在竹筛里蹦跳,金珠般滚落的声响,和着院角的鸡鸣,成了童年最鲜活的晨曲。石磨在堂屋中央缓缓转动,母亲弓着背推磨,磨盘间流淌出乳白的玉米浆,像时光的乳汁,稠得能挂住木勺。她总在浆里撒一小撮糖精,那时没有白糖,这点甜却足以让整个秋天都明亮起来。

  玉米壳是天然的襁褓。母亲将浆舀进洗净的壳里,折成方正的小包,边角捏得严丝合缝,“包不严实,蒸汽一冲就散了魂”。她说:“太大个儿蒸不透,太松了浆会漏。”蒸笼上汽时,白雾裹着玉米香漫过厨房,连梁上的燕子都探头张望。揭开锅盖的那一刻,金黄与雪白交织的粑粑静静躺着,仿佛刚刚从秋天的深处醒来。蒸好的浆粑粑黄澄澄的,咬一口,玉米的清甜混着秸秆的微香在舌尖化开,烫得直哈气,却舍不得松口。

  吃不完的浆粑粑会被挂在屋檐下晾干,硬得像小石头。饿了的时候,母亲便把它们埋进灶膛的草木灰里烤。炭火噼啪作响,粑粑渐渐鼓起,表皮烤得焦脆,拍掉灰,掰开来,内里的玉米粒还保持着金黄的颗粒感。那时觉得,这味道比城里的饼干还香。

  忙碌了一个下午,她总会让我给左邻右舍送一些去。张家奶奶会回赠一把新摘的豆角,李家叔叔则送来几只红彤彤的柿子。食物在邻里间流转,人情也在烟火中升温。若哪一年没做浆粑粑,母亲总说:“总觉得这一年是没有秋天的。”

  后来,我离家求学、工作、成家,故乡像一只断了线的风筝,越飘越远。城市里的早餐琳琅满目,行李箱里偶尔会躺着母亲晒干的浆粑粑。在异乡的宿舍用热水泡软,甜味淡了,却多了几分涩。直到某次深秋,在菜市场看到老农蹲在角落卖玉米浆粑粑,竹篮上盖着潮湿的玉米叶,那熟悉的香气突然撞进心里——原来有些味道,早已刻进了骨子里。 

  如今母亲老了,石磨早已换成了破壁机,她却依然在秋收时节做浆粑粑。视频里,她戴着老花镜剥玉米,说:“你们小时候抢着吃的,现在快递给你们尝尝。”拆开真空包装,微波炉转30秒,熟悉的甜香漫出来,眼眶突然就湿了。 

  原来,母亲每年蒸的不是浆粑粑,是一笼秋光,半筐思念。而我们千里迢迢寄回家的,又何尝不是对那缕烟火气的眷恋?玉米浆粑粑的甜,是土地的馈赠,是母亲的温度,更是秋天写给游子的家书——无论走多远,总有一笼热乎的牵挂,在故乡的炊烟里等你。 

  有些食物,在时代的洪流中慢慢被遗忘,只有在记忆深处,才依旧温热。玉米浆粑粑,不只是舌尖的味道,更是母亲的爱、乡愁的印记,和一段再也回不去的、金黄色的童年。每当秋风吹起,我总想起那石磨的声响,那蒸腾的热气,还有母亲在灯下揉面的剪影——那是我心中,永不褪色的秋天。(记者 牛文炬)

责任编辑:董明强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网微博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