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邻里闹矛盾,得先找村委会,再跑司法所,来回折腾好几趟。现在扫‘解纷码’,网格员当天就上门,楼上漏水的事儿就解决了,不用跑部门、不用费口舌,太省心了!” 家住西双版纳景洪市曼弄枫街道的唐先生忍不住为社区综治中心的效率点赞。
这场普通的邻里纠纷化解,是景洪市2025年矛盾纠纷化解数同比提升80.66%的生动注脚。在这座多民族聚居、边境线绵长、流动人口占比高的城市,通过强化“目标导向、法治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四个维度,构建起覆盖城乡、贯通线上线下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体系,把综治中心打造成群众身边真正的“解纷终点站”,让曾经复杂的基层治理难题化作润泽民心的春雨。
“以前遇到矛盾,得跑好几个部门,现在只要扫码,问题就有人管。”曼弄枫街道居民李阿姨说。这背后,是景洪市以群众获得感为目标导向,构建的“群众掌上的综治中心”。
“平安版纳”基层社会治理信息平台”与“解纷码”小程序的深度融合,让矛盾纠纷化解从“线下跑”变为“线上办”。只需轻轻一扫,纠纷信息直达综治中心,网格员、调解员、专业力量实时响应,实现“掌上反映—线上派单—限时办理—实时反馈—群众评价”全流程闭环。
“光方便还不够,得让矛盾彻底解决,不然容易反复。”景洪市综治中心主任的话,点出了“结果导向”的核心——不搞“一调了之”,要追求“案结事了”。
今年6月,农民工陈先生(化名)因劳务报酬纠纷拟向景洪市法院起诉。经导诉分流后,当事人选择至分中心调解。特邀调解员受理后,于12日内促成双方达成还款协议,当事人对调解效率表示高度认可。
这样的“双向引导”机制,正是景洪市结果导向的创新实践。法院把适宜调解的纠纷“导”到综治分中心,分中心通过“专业调解员+社会力量”协同调解的方式,精准化解矛盾。不仅如此,针对景洪“旅居城市”的特点,嘎栋街道还推出“五老调解员 + 新市民网格长”模式,让“新老景洪人”都能找到解纷“贴心人”。
而在勐龙镇、景哈乡等边境乡镇,综治中心更与党政军警民指挥中心“合二为一”:公职联防员巡逻时顺便排查矛盾,驻村工作队员在走访中调解纠纷,既守好了边境线,又解了群众的烦心事,实现“边境管控+矛盾化解”双见效。
“要是调解不成,会不会没人管?”这是不少群众的顾虑。景洪市用“法治导向”给出答案:对拒绝调解或调解不成功的矛盾,综治中心会主动引导群众走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等法定程序,还会帮着对接相关部门,避免群众 “摸黑跑”。
遇到“老大难”问题,“问题导向”就派上了用场。对跨部门、跨层级的历史遗留难题和复杂矛盾,及时梳理研判并专题报告,以领导包案形式精准施策,全力推动源头解决、系统治理。
“以前觉得‘解纷终点站’是口号,现在才知道,它就在我们小区门口、村寨里,有矛盾随时能找到人帮着解决。”这是景洪群众最真实的感受。
如今,在景洪,矛盾纠纷从“掌上反映”到“线上派单”,从“限时办理”到“群众评价”,24小时全流程网上运转,跨部门协同顺畅高效。不管是群主的纠纷,还是游客的消费投诉,不管是村寨的邻里矛盾,还是城区的劳资争议,都能在“四个导向”的指引下,找到就近、合法、彻底的解决办法。
一组亮眼数据见证着这场变革的力量——全市矛盾纠纷化解数较去年同比提升80.66%,基层治理呈现“案结事了人和”的崭新局面。这背后,是1个市级中心、2个市级分中心、14个乡镇(街道)、185个村(社区)综治中心阵地构成的严密网络,更是“让群众少跑腿,让数据多跑路”的智慧转型。
未来,这座边境之城还会继续把“四个导向”做细做实,让“解纷终点站”不仅能化解矛盾,更能温暖民心,为多民族边境地区的和谐稳定,注入更多治理智慧。
云南网通讯员 资朗 魏银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