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昆明莲花池庭院剧场内热闹非凡,婉转的滇剧唱腔、悠扬的乐器伴奏与工作人员忙碌的调度声交织,打破了庭院的静谧。抬眼望去,池中游鱼悠然穿梭,廊下绿意错落点缀,古香古色的庭院景致与小剧场滇剧《长生殿》的古典意蕴浑然天成。当日,记者走进排练现场,与小剧场滇剧《长生殿》主创团队深度对话,从不同创作视角,探寻这部经典改编作品在传承与创新之间的探索之路。
守正创新:以滇剧之韵 重构经典叙事
《长生殿》作为清代洪昇的旷世杰作,素来以“爱文者喜其词,知音者赏其律”的艺术魅力流传于世。这部作品借李杨“男女之情”,抒发“国家兴亡之感”,既深情赞颂二人生死不渝的恋情,亦对这段感情引发的后果作出深切批判。
此次改编的小剧场滇剧《长生殿》,明确“删繁就简,调整结构,保持经典性,探索创新性”的创作原则,以“四折一楔子”的结构,串联《楔子》《惊变埋玉》《闻铃梦回》《絮阁密誓》《重逢游殿》等核心段落,既延续李杨爱情主线,亦保留安禄山政变的历史副线,让经典叙事脉络清晰呈现。
该剧特邀上海昆剧团一级导演沈矿担任总导演,由云南省滇剧院演出一团团长、梅花奖得主陈亚萍携院团多位一级演员领衔主演。
探班现场,陈亚萍以演员的专业视角分享创作初心:“激活传统、寻找突破、传承和传播经典,是我们这一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谈及角色塑造,她强调需精准抓住“声腔、表演、神韵和韵味”,让每一句唱词都贴合杨贵妃的心境,真正做到“人戏合一”。
近年来,云南省滇剧院始终致力于古老戏曲的当代传承与创新。据《滇剧史》记载,滇剧史上曾有《长生殿》《西阁藏梅》《马嵬坡》《九华宫》《天宝祭坟》五个改编剧本,均为清末经济特科状元袁嘉谷依据《长生殿》传奇改编而成。
“此次创作小剧场滇剧《长生殿》,既是不忘艺术本根,挖掘滇剧的传统根脉,也是借家喻户晓的李杨爱情故事,让尊重古典名著与致敬经典传奇相重叠。”青年编剧张莘嘉感慨道,“清·洪昇的《长生殿》定稿于1688年,时隔337年能够有机会整理改编这部作品,既是对经典的致敬,更是让滇剧传统与当代审美实现深度接轨。”
依托昆明莲花池庭院打造的沉浸式演出,是此次改编的一大亮点——观众不再是戏外的“旁观者”,而成为这场传奇爱情的“参与者”。
导演沈矿表示:“《长生殿》的经典之处,在于剧本的厚重感与帝王情变的戏剧张力,改编必须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寻求突破。”他透露,本次创作以倒叙、闪回等手法重构叙事节奏,既坚守滇剧“滇腔滇韵”的本土特色,又借鉴昆曲载歌载舞的表演精髓,让古典剧目焕发符合当下审美的鲜活气息。
薪火相传:名家领衔“老带新” 培育滇剧新生力量
传统戏曲的保护与传承,核心在人。此次小剧场滇剧《长生殿》特意推出“名家版”与“传承版”双版本演出,为滇剧艺术培育新生力量。
其中,9月24日的“名家版”由梅花奖演员陈亚萍与一级演员王斌联袂领衔;9月25日至26日的“传承版”,则采用“三组杨贵妃、两组唐明皇”的阵容,由陈亚萍、王斌两位名家带队,携手青年领军演员李伟、赵春芬及优秀青年演员王希同台演绎。
“好的剧目需要逐代传承,唯有带着青年演员在舞台实践中打磨成长,才能让滇剧艺术生生不息。”陈亚萍的话语中,满含对艺术传承的责任与期许。
在大力倡导“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当下,经典IP改编已成为培育精品舞台力作的重要路径。作为该剧项目负责人,陈亚萍更希望以《长生殿》为载体,在滇剧“青春化、唯美化”的探索之路上,传递滇剧新美学的文化理念。“古典艺术只有深深根植于青春的血脉,才能绽放出满庭芳华。”她表示,希望通过这样的创新实践,让更多年轻人感受到滇剧的魅力。
云南省滇剧院艺术总监、一级导演王鹰,从剧种发展与院团责任的角度,阐释了此次复排《长生殿》的意义:“我们不仅要适应当下观众的审美需求,更要以领军艺术家为核心,将剧目打造成舞台艺术的新标杆。”他坚信,“凭借陈亚萍老师的艺术实力与整个团队的用心付出,该剧首演必定能获得观众与专家的认可,为滇剧传承树立可借鉴的典范。”
据悉,这部由云南省滇剧院出品、云南省“文化名家”资助的小剧场滇剧《长生殿》,将于9月24日至26日在昆明莲花池庭院剧场正式上演,为观众呈现一场“传统与现代交融、传承与创新并重”的滇剧盛宴。
云南网记者 牟燕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