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我主要种芒果、荔枝,但当时每斤仅卖几角钱,钱难赚。调整种植坚果后,我的收入连年增长,好的年份,收益达到了10万元。政府也非常支持,经常下派技术员帮助我们,现在我种植坚果已近30年。”临沧市永德县永康镇忙捞村南胖组村民万永平说。
20世纪90年代,永康镇忙捞村南胖组的经济收入主要依靠甘蔗、芒果、荔枝,但由于产销失衡,农产品有价无市,调整产业结构迫在眉睫。1991年,永德县在永康镇红旗山成功引种栽培404株坚果,激发了南胖组村民的试种积极性,但大家觉得一家一户办不成大事,于是,44户农民联合要求主动种植坚果。随即,县、镇、村积极响应群众呼声,工作人员深入实地调研,和村民共商组织规划实施,无偿提供树苗,补贴基础设施建设,创办了500亩澳洲坚果基地。
如今,澳洲坚果在永德扎根了30多个年头,404株苗发展成14亿元大产业,成为了深受广大农户信赖的“生态树”“致富树”“摇钱树”。在这30年的历程中,培养县域富民产业的核心举措是什么?永德用调查研究这一法宝回答了问题——党员干部下沉一线,集思广益“听”,披沙拣金“写”,开门纳谏“改”,为产业把准脉、开良方,打通了县域富民产业的“最后一米”,擦亮了“中国澳洲坚果之乡”的金字招牌。
近年来,临沧市永德县林草局、县人大先后多次组织院士专家团队、科技服务队、人大代表深入实地开展专题调研,访诉求、送政策、解难题、增信心,陆续解决一个个阻碍产业发展的堵点、痛点、难点,把一个个助力农户降本增效的“好点子”落到实处,激活千千万万的“经济细胞”。
小中见大找切口,各部门调研组访实情了解发展诉求,在农户主动求助之前“上门问诊”,将调研触角延伸到每一片种植区。通过与企业代表和基层干部群众聊天交心,通过探讨式、互动式等多种交流方法,让“调研看客”变成“调研主角”。调研组通过各类信息平台多维度了解农户生产经营情况后发现,永德县虽培育坚果产业历史悠久,种植面积为60万亩,占全国总面积的13.07%,但“广种薄收”问题突出,挂果率仅69.82%,果农“采青”现象频发,存在产业发展模式单一、附加值不高等问题。综合比对研判真实情况,各部门归类分析深挖问题成因,是水利灌溉条件差、管护技术不足、利益联结松散、组织化程度低等深层次矛盾。
针对调研发现的问题,县林草局、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场监管局等部门深入挖掘问题根源,紧盯群众“急难愁盼”,制定精准“解渴”方案,系统梳理诉求与问题交办清单,逐一协调解决具体问题,有效衔接“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环节。例如,在有水源的坚果基地实施水利工程,推行有偿扫码取水灌溉;开展良种嫁接与科学种植管护培训;引导农户发展“坚果+魔芋”“坚果+咖啡”“坚果+蜜蜂”“坚果+土鸡”等林下种养模式;倡导党组织引领下的订单农业,强化农业市场主体培育,建立村级党组织领办的坚果合作社,联合职能部门监管企业和小商贩。
永德县通过“逆向设计”,重塑管理逻辑和服务手段,让公共服务从“政府端菜”变成“群众点单”,从“单方供给”变成“共建共享”,让政策沾上泥土芳香,实现资源精准投放、效果长效显现。
“在各职能部门联动‘组合拳’的帮助下,崇岗乡按照‘党组织+企业+合作社+农户+基地’的利益联结机制,以大红山1.5万亩坚果示范基地为核心做实坚果提质增效,用活林下资源,打造‘坚果+咖啡+魔芋+土鸡’的立体农业,实现多产融合,提高村集体经济收入”。崇岗乡人民政府副乡长杨春波介绍,目前,崇岗乡的坚果种植面积已达到8万亩,年产青果超过4000吨,为当地农民带来了超过6480万元的年收入。
云南网记者 段芃 通讯员 李玉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