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看点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社会频道 >> 云南看点 >> 正文
云南版权说①丨文创也会侵权?云南拾翠有笔“无形资产”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16日 11:10:00  来源: 云南网

 
 
 
【版权•知多少】

  文创冰箱贴、文创雪糕、文创糕点、文创丝巾……近几年,“文创”一词无疑是高频热词。

  文创——文化创意产品,以文化为魂、创意为翼,把抽象的文化符号变成了可触摸的消费好物。

  可“万物皆可文创”这一繁荣热闹的背后,仿冒、抄袭、盗版之风也暗流涌动,你以为的“抄抄改改”不算事,却恰好踩中了文创侵权的红线。

 
 

 

  “对,文创也会侵权。”云南拾翠品牌创始人陈璐说道,所以要避免被他人侵权,也要避免侵权他人。“关键就是版权登记,版权登记不是终点,而是文化价值转化的起点。”

  作为一家致力于挖掘云南在地文化资源,辅以当代设计创作,实现文化资源商业化的云南拾翠,陈璐深知“版权”二字的重量,“版权是这个时代最重要的无形资产。”

  野蛮生长的“荒地”

  2013年的云南,文创还是个没人听得懂的“新鲜词”。

  但,陈璐却嗅到了藏在云南非遗里的另一种可能性——明明是宝贝,却没能“变现”。

  抱着这份遗憾,看见这片希望,她毅然辞职,创办了云南拾翠——“或采明珠,或拾翠羽”。

  “那时候的市场,像一片野蛮生长的荒地,非遗手工艺多如繁星,却没人懂‘IP’,是一个无序发展的时期。”原创者用心画的纹样,转头就出现在别家的产品上,维权时连“这是我的创作”的证明都拿不出。“抄袭很简单,你花三个月做市场调研、改几十版的设计,别人拍张照就能仿。”回忆起最初的困境,陈璐无奈地摇摇头。

  直到“版权”这个关键词,慢慢走进这片荒地。

拾翠山谷 刘畅 摄

  从没人在意的“法律文件”,到让老字号卖爆、让瓦猫成“顶流”、文创企业敢创新的“金钥匙”,拾翠用11年时间,走出了一条云南特色的版权赋能之路。

  经过11年发展,拾翠与300余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和工艺美术大师保持长期合作往来,汇集了53个非遗代表性项目、102个手艺品牌、64位创新设计师、200余个在地物产机构、18种少数民族工艺、形成对33个工艺美术特色乡村的直接帮助,为云南传统文化及民族、民间工艺产品创造持续性机会。

  “版权不是一张冷冰冰的证书,是文化创新的‘准生证’,版权赋予产品了新的生命。”陈璐说道。现在,双方合作之前,第一个入门条件,就是确定版权。

  “一饼难求”的破圈密码

  2024年初,在昆明冠生园的车间里,一场关于“饼皮上画什么”的争论已经持续了半个月。

  作为有着百年历史的老字号,冠生园制作的滇式月饼、云腿酥等传统糕点的市场渐渐不如意。就在这时,拾翠带着“版权合作”的方案登上了门——不是简单的“你出钱、我设计”,而是“我们一起创IP,你出工艺、我来设计,赚了钱分润”。

滇式文创糕点 供图

  “这样一来,企业前期没有资金压力,不用担‘设计砸了钱打水漂’的风险;设计师也不是‘一锤子买卖’,产品卖得好,就能一直拿到版权收益。”陈总解释道,就这样,拾翠的设计师开始跑遍了昆明的街巷:从翠湖边的海鸥群,到纳福瓦猫,再到云南特色建筑或景区,把那些“一提昆明就想到”的元素都记了下来。“选IP不能凭感觉,必须是消费者有记忆点的,这样画在糕点上才能火。”

  确定了IP方向,真正的“硬仗”才开始——把平面设计变成能印在糕点上的实物,还要闯过“工艺关”。“设计不再是一幅画,而是要在糕点上呈现。温度高了,糕点颜色不均匀;温度低了,色彩不鲜亮。”陈璐告诉记者,一款产品要试验三个多月才能最终定版。

滇式文创糕点 刘畅 摄

  历时3个多月时间,2024年中秋前,这款“滇式文创糕点”终于上市——从“滇池海鸥”的灵动、“非遗甲马财神”的祈福寓意,到“非遗纳福瓦猫”的憨态,三款糕点以云南文化为内核,结合冠生园的现代烘焙技术,打造出了“有故事、有温度”的伴手礼。

  一上架就“爆了”,一饼难求——线下门店排起长队,线上预售三天就卖光了库存,单月销售额突破170万。

  这场“文化+传统”的深度碰撞,不仅让百年老字号“年轻”了,更让企业看到:版权不是“额外成本”,而是能让产品“出圈”的密码。

  “跃下”屋顶的瓦猫

  在云南的民俗里,瓦猫是守护家宅的“纳福神兽”,伫立在房顶的屋脊或是飞檐处,实力演绎什么叫“上房不揭瓦”。

  “瓦猫本身的形象很有市场卖点。”于是,拾翠与玉溪的一位设计师联合共创,让这只瓦猫们跃下屋顶,走出了一条文创的新路子。

形态各异的瓦猫 供图

  记者在拾翠山谷里看到,一只只形态各异的瓦猫——有的前爪拢着,双目圆睁;有的昂首咧嘴,舌尖翘出一点陶泥,似要吞尽山间;有的耳朵微微耷拉,原本凌厉的眼神也柔了半分……

  “我们设计定版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版权登记,为产品贴上了‘云南原创’的标签。”陈璐说道,之后拾翠给瓦猫又找了个“新路子”——做大型装置。用玻璃钢材质,把“萌系瓦猫”放大到2米高,摆在拾翠市集里,没想到成了“网红打卡点”,每天都有游客拍照发朋友圈,甚至还有景区和企业主动找上门,想“买”这个瓦猫的使用权。

  “景区不用自己找设计师,直接拿我们的版权授权,付一笔授权费就能用;我们不用自己建工厂,靠版权就能赚钱,设计师也能分到收益,这是三赢的局面。”陈璐用数据印证着“版权”的含金量——截至2024年底,该系列累计销售超10000件、销售额突破100万元,在北京、上海等城市的文博会、新春展中成为“爆款”。

形态各异的瓦猫 供图

  从屋顶,走到屋里,再“上网”……这只小小的瓦猫,不仅活成了云南文旅的“顶流IP”,更证明了版权登记赋予的“原创身份”,是产品破圈的核心竞争力。

  让版权“活”进市场

  在拾翠国际民艺园区的1栋2楼的服务中心,有间不大的办公室,门口挂着“云南省版权服务工作站”的牌子。这里都有人前来咨询:有拿着设计稿来问“能不能登记版权”的设计师,有带着产品来咨询“被抄袭了怎么办”的老板,还有来听版权知识讲座的人。

  2021年,云南拾翠获批成为云南省版权服务工作站,通过在拾翠国际民艺园区服务中心版权登记工作服务站为产业链上的所有伙伴提供版权咨询、培训、登记、展示、交易等服务。

拾翠国际民艺园区服务中心 供图

  “版权服务站刚成立的时候,几乎没人来。”陈璐说道,当时还有很多人都问“版权是啥?为什么要登记?”为了改变这种一情况,服务站的工作人员开始“主动出击”——挨家挨户走访园区的企业,把版权知识讲给大家听;还制作了“版权登记流程图”,贴在园区的每个角落;甚至开通了“365天在线服务”,只要企业有疑问,随时都能解答。

  现在的拾翠版权服务站,早已不是“冷清的办公室”。更让人开心的是,园区里的“版权意识”越来越浓:设计师们会在作品上标注“已登记版权”;企业合作时,会先问“你有版权证吗”;连刚入驻的年轻团队,都会主动来服务站问“怎么登记版权”。“以前我们要追着企业讲版权,现在企业会主动找我们。”陈璐说道。

  截至2024年12月,拾翠国际民艺园区入驻企业112家,85%为文化创意产业企业,园区运营公司带动产业链总投资1.5亿元,园区2024年年产值约3亿元。园区产业链产品90%为原创设计产品,具有很高的工艺价值和版权价值。

  作为国家级版权示范园区,拾翠还在计划做更多:未来会搭建“版权交易平台”,开设“版权培训班”,培养更多懂版权的文创人才。“我们想让更多人知道,版权不是‘小众专业词’,而是每个创作者、每个企业都该有的‘底气’。”陈璐说,版权赋予创意更多的能量、价值与保护。

  “版权工作是文创企业的核心。”陈璐解释道,要让版权“活”进市场。

  ——坚持“文化为核”,所有设计必须扎根云南民族民间工艺、特色文化,让产品成为“会说话的文化载体”;

  ——坚持“版权先行”,从研发初期就完成版权登记,既能保护创新成果,又能为后续市场推广、IP授权奠定法律基础;

  ——坚持“跨界联动”,与不同企业之间的合作,让非遗工艺与现代商业、传统美食与文创设计产生“化学反应”,放大版权价值。

  让版权成为“文化名片”的助推器,未来,拾翠将继续以版权登记为抓手,推动更多云南文化IP从“展品”变“商品”、从“文化符号”变“市场品牌”。陈璐相信:“每一次版权登记,都是对文化的尊重;每一次价值转化,都是对传统的传承。期待更多‘云南故事’通过版权的桥梁,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统筹:浦美玲 段琪宇

  策划:自建丽 杨萍

  记者:杨萍 赵琳 王一帆 徐颜蓉蓉

  拍摄:刘畅 王一帆

  剪辑:许卓皓

  海报:陈姝含

责任编辑:郭小煜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网微博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