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居宜业好生活

麒麟区茨营镇龙潭河胡家坟移民新村。记者 隋鑫 通讯员 李丽 摄

移民群众在麒麟区东山镇新村社区正钦电子厂务工。记者 隋鑫 通讯员 李丽 摄
清晨的阳光洒在麒麟区越州镇老吴村委会下坝移民新村,一栋栋白墙青瓦的民居错落有致,几位老人聚在一起闲话家常,孩子们背着书包欢快地跑过整洁的巷道,处处鸟语花香、绿意盎然,一幅和谐美好的新村画卷。
近年来,麒麟区紧紧围绕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有发展的目标,以创新机制汇聚合力,以精准施策推动提升,让移民群众在安居乐业中共享发展成果,幸福生活的底色越发生动鲜明。
麒麟区坚持渠道不变、责任不变、各计其功、成果共享原则,充分激活各方资源。截至目前,当地累计投入移民专项资金2.36亿元,整合部门项目56个、资金2.14亿元,吸引企业投资1.63亿元,撬动群众自筹0.68亿元,总投入达6.81亿元,重点推进32个移民新村建设。
立足不同移民新村的资源禀赋与群众期待,麒麟区秉持“一村一特、一村一品”理念,统筹推进住房安居、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人居环境和文化保护等各项工作,精心打造出8个生态宜居型、6个山水田园型、5个休闲旅游型、5个特色产业型、7个农村社区型以及1个民族风情型移民新村。
从青山环抱的生态家园到古韵悠长的民族村寨,从瓜果飘香的产业村落到游客喜爱的旅居胜地,32个新村和而不同、各美其美,共同绘就出一幅富有麒麟特色的现代新村画卷,移民群众的居住条件和生活品质实现了跨越式提升。
傍晚时分,茨营镇龙潭河胡家坟移民新村逐渐热闹起来,妇女们随着欢快的音乐跳起广场舞,孩子们在旁嬉戏玩耍,笑语不断。通过合理规划与配套完善,这里已建成美丽洁净、和谐安全的民族团结进步新家园,成为移民生活焕然一新的生动缩影。
麒麟区精准制定发展路径,通过完善产业设施、出台优惠政策“筑巢引凤”,吸引企业、种植养殖大户等市场主体进驻,培育了乡村旅居、特色农业、电子加工等多元业态。同时,创新推行股份合作、订单合同、土地流转等利益联结机制,帮助移民深度融入产业链条。目前,32个移民村中已有17个村培育起优势主导产业,其余村组通过联动发展同步推进,所有移民村组年集体经济收入均超过15万元,移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5772元,明显高于全省移民平均水平,实现能致富的目标。
麒麟区持续增强移民内生动力,投入600余万元移民专项资金,组织开展家政服务、月嫂技能、种植养殖等实用技术培训50班次,覆盖4500人次,实现移民户均1人掌握1门以上实用技能。探索电商直播培训,助力家乡特产、手工艺品和旅游资源拓宽销路;发放移民创业贴息贷款4450万元,支持400多户群众创业,涌现出一批致富带头人。就业有技能、创业有支持,移民群众迈向美好生活的信心更加坚定。
从安居到乐业,从“输血”到“造血”,麒麟区以整县示范区建设为契机,让移民新村提升颜值、更具内涵,既富了口袋,也富了脑袋,移民群众的生活温暖而充满希望。
云报全媒体记者 隋鑫 通讯员 李丽
美丽庭院迎客来
农特产品进店、特色小吃进厨、文化节目进场……近日,凤庆县洛党镇大兴村第二届“品味乡村·热情大兴”乡村美食节如约而至。
村民们打开家门,喜迎宾客。游客何一涵一边品尝美食一边感慨:“真没想到这个小村庄如今变得这么热闹。这里的东西又时鲜又有特色,村民们是真的把新家经营起来了。”
大兴村兴旺、兴发两个村民小组是小湾电站库区移民安置点,共安置移民274户1086人。为突破发展瓶颈,凤庆引导移民群众发挥特长,利用院落空间发展庭院经济,并创新推出移民户自筹、奖补资金、互助借款三轮驱动模式,建立长效资金互助机制,分户施策、按需扶持,激发移民创业热情。目前,两个安置点已成功培育特色庭院经济25户、微商铺6间,带动种植养殖经营12户,实现院院有项目、户户有收益。
“政府和搬迁安置办的同志一直在鼓励我们,在资金上也支持我们,想不到自己的爱好还能变成生计,现在卖盆景一年收入3万元左右。”鲁史镇的移民赵中良从小热爱园艺,搬迁后因需照顾父亲无法外出务工。在县搬迁安置办扶持下,他将自家院落打造成盆景园,一棵棵枯木在他手中“复活”为艺术盆景,美化家园的同时带来了收益。
杨继清一家从鲁史镇迁入兴旺村后,重拾祖传制面手艺,创办杨氏面条加工坊。他家的手工面条筋道醇香,不仅受游客青睐,还成为本届美食节的指定奖品。从靠补偿到靠手艺,杨继清一家的生活实现了质的飞跃:“搬过来不仅是换了个地方住,更是换了一种活法。现在邻里和睦、政策暖心,只要肯干,日子就有奔头。”
小庭院撬动大发展,烟火气汇聚人情味。“举办美食节为移民群众搭建了交流、销售的平台。目前,两个安置点移民群众年人均纯收入超过2万元,移民群众实现家家美丽干净、院院有收入,生活越来越幸福。”大兴村党总支书记杨亚光介绍,美食节开幕当日累计接待游客2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160余万元。
兴旺、兴发村民小组的蝶变,是凤庆县移民搬迁安置工作的一个缩影。在后期扶持中,凤庆县不仅注重基础设施与产业培育,更持续挖掘移民“舍小家顾大家”的奉献精神,创新方法、完善机制,整合农耕文化、饮食文化、民俗文化等资源,推动安置区和谐稳定发展。
截至目前,凤庆县已建成马庄、团山、永发、兴发、兴旺等16个“美丽家园·移民新村”,全县16934名移民群众稳步迈向“家门口就业、院子里增收、社区中融合”的幸福新生活。
云报全媒体记者 李春林 通讯员 杨永平 罗恒春
搬出深山日子甜

绿春县牛孔镇新黄山村村民在采茶。通讯员 李杉灵 摄
一张泛黄的照片里,3名背着书包的孩童踩着碎石路前行,几公里的归家路,是他们童年最寻常的“跋涉”。这是10年前绿春县牛孔镇新黄山村的真实写照,山路弯弯中藏着出行难、发展难的困境。
“看着小娃娃走得满头汗,心里不是滋味。”时任村委会副主任的李前保回忆。那时的新黄山村,不通公路、通信信号微弱,村民种植的茶叶、草果运出山全靠人背马驮,孩子们上学需提前四五个小时出门。“不能让大山困住希望。”这句朴实的话,成了村“两委”班子谋求出路的动力。
从政策对接、选址规划,到挨家挨户动员,镇、村干部用脚步丈量民意。“刚开始大家舍不得老房子、土地,我们就带着村民代表去安置点看,算‘经济账’‘教育账’。”李前保说,看着规划图里的水泥路、新房子,听着“出门就能坐车”的承诺,村民的心渐渐热了。2018年夏天,随着最后一户村民搬入新居,新黄山村彻底告别了“山路漫漫”的过往。
为巩固搬迁成果,牛孔镇紧紧围绕新黄山村基础薄、产业弱的实际问题,精准发力、靶向施策。当地以驻村临时党支部为“一线指挥部”,组建多村小组党员联合党支部,筑牢帮扶堡垒。党组织积极领办合作社,吸纳社员46人,投入223万元建茶厂,扶持农户种黄精和三七30余亩,探索蚕豆、高粱等特色产业,开发公益性岗位18个。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依托“万吨水泥进农村”政策,政府给料、群众动手,实现水泥路入户,建成污水处理池。搭建新苗书角,开展“朝夕计划”“山里有约”“爱在星期六”“民族团结一家亲”等系列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从“困在山中”到“安在新居”,新黄山村的蝶变,不仅是住房、道路的硬件升级,更是群众生活底气、精神面貌的全面改观。如今的新黄山村,整齐的民居错落有致,太阳能路灯沿主干道延伸,向阳亭里时不时传来小孩的嬉闹声、老人的谈笑声。“以前买袋盐要走六七个小时,现在村里的小卖部什么都有,茶厂也在旁边,茶叶采回来就可以卖钱,日子越过越好了。”村民李段开心地说。
云报全媒体记者 饶勇 通讯员 李杉灵
合力扶持产业兴

玉龙县鸣音镇东联村江旺组漫山石榴树硕果盈枝。通讯员 兰凤 摄
秋日细雨浸润着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太安乡吉子村,蜿蜒的水泥路伸向远方,村民正在田间采收重楼、当归、秦艽等中药材。
“这些实实在在的变化,都是移民后扶政策托起来的。”吉子村党总支书记和文胜的话语,道出了村民共同的心声。
1957年,为修建吉子水库,80户村民搬离故土,散居在吉子村下辖的10个村民小组中,如今发展到181户。提起过往,58岁的吉子4组移民和明军说:“以前村里全是土路,一下雨就成了‘泥塘阵’,鞋子陷进去是常事。去趟丽江城得步行4个小时。”那时,“行路难”是生活的常态。
改变始于移民后扶政策的持续发力。2006年起,在丽江市、玉龙县搬迁安置部门统筹下,吉子村党总支积极对接争取项目,累计投入移民后扶资金3231.29万元,推进吉子村基础设施建设。一条条水泥路取代了泥泞土路,活动中心、学校等相继建成,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今年,后扶项目再升级:主干道改造、村内道路延伸、新建毛石混凝土挡土墙和雨水边沟,为村庄筑起安全屏障;新建、改造6处农产品上车台,硬化吉子1组活动中心场地,生活生产条件持续改善。
路通了,发展的思路也更活了。移民后扶政策不仅改善了硬件,更在产业扶持上精准发力,为移民群众栽下“摇钱树”。“村子路变好了,家里的日子比原来好过多了。”吉子1组移民和恩强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他家种了1亩重楼、2亩当归、3亩秦艽,去年人均收入2万元。尝到甜头的他,还开起了农家乐,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吉子村依托当地资源禀赋和后扶资金支持,在村党总支的科学规划和党员带头示范下,分步实施发展重楼等特色中药材种植。2017年,精心挑选60户移民示范户,每户发放1000株重楼苗进行实验示范;次年,成功经验辐射到全部移民,每户发放4000株扩大种植;第三年,种植规模进一步扩大,每户发放量增至12000株。吉子村还同步开展产业技术培训10余期,由党员技术骨干和农科专家共同授课,提升移民种植管护技能。
科技赋能、党员带头,特色产业深深扎根,村民的生活也如芝麻开花节节高,去年吉子村移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762元,家家户户盖新房、买新车,日子越过越红火。
今年7月,吉子村成立吉子水库移民合作社,合作社与蓝莓公司签订10年合作协议,党总支牵头组织方案制定、群众动员和利益协调,推行“4+3+2+1”收益分配模式:40%作为公益金,用于济困助学、奖励先进;30%量化到人,年底分红给移民群众;20%作为公积金,壮大村集体经济;10%用于日常管理费用。这一模式,确保了资金使用的公开透明和效益最大化,让移民群众既是发展的参与者,更是实实在在、长期稳定的受益者。
金沙江碧波奔涌,沿岸的玉龙县鸣音镇东联村江旺组漫山石榴树硕果盈枝。
“以前靠天吃饭,心里总有几分不安,不知道以后的日子会怎么样。”江旺组村民杨镇站在自家石榴地里,看着随手摘下的石榴果肉饱满、甜汁欲滴,高兴地说,“直到种下第一棵软籽石榴苗,看着它从细枝抽芽到开花结果,这份不安慢慢被踏实取代。现在这树上结的不只是果子,更是我们的希望。”
东联村位于鸣音镇东北部,是国家重大水电工程安置的移民村,这里的群众长期以玉米种植和畜禽养殖为主,缺乏稳定增收渠道。
转机始于2015年末。在玉龙县搬迁安置办支持下,鸣音镇组织移民代表赴永胜、宾川考察学习,结合当地干热河谷气候优势,决定发展软籽石榴产业。
刚开始时,部分移民顾虑重重,镇里的干部挨家挨户走访动员,为村民算清经济账、讲透发展前景,终于打消了大家的疑虑,第一批软籽石榴苗顺利扎根新家园。
“光有苗不行,得让群众会种、种得好。”玉龙县搬迁安置办工作人员和锦艳说,为破解技术难题,当地主动对接永胜片角果蔬经济技术合作协会,并邀请专家提供全程跟进指导。从土壤改良、水利配套到科学施肥供水,从枝条精细化修剪到果实套袋防护,针对果蔬每个生长阶段开展实地培训,帮助移民群众逐步从种植“门外汉”成长为懂技术的“土专家”,把标准化管理贯穿种植全过程。
在强化技术支撑的同时,玉龙县搬迁安置办同步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了村公路、电力、通信、饮水工程等配套设施,为石榴产业的规模化发展与稳定运营筑牢根基,提供有力保障。
在技术赋能与基建护航下,移民安置区的石榴产业结出丰硕成果,目前累计发展软籽石榴300余亩,直接惠及541名移民群众;随着种植规模持续扩大、果实品质稳步提升,东联村的软籽石榴建立了稳定销售渠道,产品远销省内外。2025年,仅江旺组便收获石榴200吨,实现产值220万元。
云报全媒体记者 和茜 通讯员 李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