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科普|长期熬夜刷视频,35岁男子突发房颤!这些健康危机必须警惕!
“医生,我这心脏最近总‘突突’跳,有时候感觉像要跳出来,晚上根本没法睡……”在上海市静安区中心医院心内科诊室,35岁的陈先生(化名)捂着胸口,满脸焦虑地向医生描述自己的症状。谁也没想到,这个看似年轻力壮的上班族,竟被诊断为“新发心房颤动”(简称“房颤”),而罪魁祸首,正是他坚持了近3年的“熬夜刷视频”习惯。
一、深夜的“快乐”:藏在屏幕后的健康陷阱
陈先生是一家互联网公司的运营,白天工作节奏快,晚上便成了他“放松”的专属时间。“每天下班到家都快10点了,洗漱完就想躺着刷会儿短视频,本来只想看半小时,结果一刷就到凌晨两三点。”他坦言,为了不被“信息流”抛弃,自己常常抱着手机熬到眼睛发酸,有时甚至能连续刷到天亮,平均每天睡眠时间不足4小时。 起初,陈先生只觉得白天有点犯困,喝杯咖啡就能扛过去。可从3个月前开始,他偶尔会感到胸口心慌发闷,心脏像“打鼓”一样咚咚咚跳动,尤其是熬夜后症状更明显。“我以为是累着了,休息两天就好,直到上周突然心慌到喘不过气,才赶紧来医院。” 心内科曹医生在详细询问病史后,立即为陈先生安排了心电图检查,结果显示“快速心室率房颤”,心率最快时达到130次/分(正常成年人静息心率为60-100次/分)。“他这么年轻就出现房颤,和长期熬夜、睡眠不足有直接关系。”曹医生解释,近年来临床发现,像陈先生这样的年轻房颤患者越来越多,其中超过60%都有长期熬夜、刷手机的习惯。
二、熬夜与房颤:看不见的“病理链条”
很多人以为“熬夜只是缺觉”,但实际上,长期睡眠不足会像“温水煮青蛙”一样,慢慢破坏心血管系统的稳定,而房颤的发生,正是多个病理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 首先,熬夜会激活人体的“应激系统”。当我们凌晨还在刷视频时,大脑会误以为处于“紧张状态”,促使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等激素。这些激素会让心跳加快、血管收缩,长期如此会导致心肌细胞“过度工作”,出现电生理紊乱——而房颤的本质,就是心房心肌细胞电活动失去规律,导致心房无法正常收缩,只能“乱颤”。 其次,睡眠不足会引发自主神经失衡。正常情况下,人体的交感神经(负责“兴奋”)和迷走神经(负责“放松”)在夜间会切换到“迷走神经主导”模式,让心率放缓、身体修复。但熬夜会让交感神经持续兴奋,打破这种平衡,导致心房肌的兴奋性异常升高,容易触发房颤的“起始信号”。 再者,长期熬夜还会间接诱发高血压、高血脂等基础疾病,这些都是房颤的“加速器”。曹医生解释:“睡眠不足会影响胰岛素分泌和代谢功能,导致脂肪堆积、血压波动。当血管弹性下降、心肌负荷加重时,心房就容易出现结构改变,比如心房扩大,而扩大的心房更容易发生电紊乱,最终诱发房颤。” 陈先生的检查报告也印证了这一点:他的血压偏高(145/90mmHg),血脂中的胆固醇指标超出正常范围,心脏超声显示左心房内径轻度增大。“这些都是长期熬夜埋下的隐患,只是他之前没在意。”曹医生说。
三、房颤不是“小心慌”:这些危害可能危及生命
“不就是心跳快了点吗?吃点药缓解一下就行吧?”面对诊断结果,陈先生起初有些不以为然。但曹医生的一句话让他瞬间紧张起来:“房颤的可怕之处,不在于‘心慌’本身,而在于它可能引发的严重并发症,甚至会致命。” 房颤最直接的危害,是导致“脑卒中”(俗称“中风”)。当心房处于“乱颤”状态时,无法有效收缩,血液会在心房内停留、淤积,逐渐形成血栓。一旦血栓脱落,会随着血液流动堵塞脑血管,引发中风。数据显示,房颤患者发生中风的风险是普通人的5倍,且中风后的致残率、死亡率更高——约20%的中风由房颤引起,其中近半数患者会在1年内死亡。 其次,房颤会损害心功能,导致“心力衰竭”。长期房颤会让心房失去正常的收缩功能,心室只能“被动接受”血液,久而久之会导致心室负荷加重,心肌逐渐肥厚、扩大,最终出现心力衰竭。患者会出现呼吸困难、乏力、下肢水肿等症状,严重时连平躺睡觉都困难,生活质量大幅下降。 此外,房颤还会增加心肌梗死、认知障碍的风险。不规则的心跳会影响冠状动脉的血液供应,可能诱发心肌缺血、梗死;同时,长期房颤导致的脑供血不足,会损伤大脑神经细胞,增加老年痴呆的发生概率。 “很多年轻患者觉得‘我还年轻,不会有事’,但临床中我们见过不少30多岁的房颤患者,因为忽视治疗,最终发生中风,留下偏瘫的后遗症。”曹医生强调,无论年龄大小,只要出现心悸、心慌、胸闷等症状,都要及时就医,排除房颤的可能。
四、确诊房颤不难:这些检查帮你“揪出”隐患
像陈先生这样出现典型症状的患者,通过规范检查不难发现及确诊房颤。临床上,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症状、病史,选择以下几种检查方式:
1. 心电图(ECG):最基础的“初筛工具”
常规心电图是诊断房颤最简便、快捷的方法,只需在胸部、手腕、脚踝贴上电极片,就能记录心脏的电活动。如果患者在检查时正好处于房颤发作状态,心电图会显示“P波消失,代之以不规则的f波,RR间期绝对不齐”——这是房颤的典型表现。但如果房颤是“阵发性”的(比如只在熬夜后发作,平时正常),常规心电图可能无法捕捉到异常,这时就需要进一步检查。
2. 动态心电图(Holter):24小时“心脏监控仪”
对于阵发性房颤患者,医生通常会建议佩戴动态心电图仪。这个小巧的设备可以连续记录24小时(甚至7天)的心脏电活动,患者可以正常工作、生活,不会受到影响。通过分析记录数据,医生能判断患者是否存在房颤、房颤的发作频率、持续时间以及发作时的心率,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陈先生就是通过24小时动态心电图,被捕捉到了3次房颤发作,每次持续约30分钟至2小时不等。
3. 心脏超声检查: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
心脏超声(俗称“心脏B超”)可以直观地看到心房、心室的大小,心肌的厚度,以及心脏瓣膜的情况。通过这项检查,医生能判断患者是否存在心房扩大、心室肥厚等结构改变,这些改变不仅能帮助确诊房颤的病因,还能预测中风、心力衰竭的风险。
4. 血液检查:排查基础疾病
血液检查主要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血脂、血糖等项目。通过这些检查,医生可以排查患者是否存在贫血、甲状腺功能异常、电解质紊乱等可能诱发房颤的因素,同时评估患者的凝血状态,为后续是否需要服用抗凝药物提供参考。 “很多人出现心慌后,会先自己‘扛一扛’,或者随便吃点‘安神药’,这很容易延误诊断。”曹医生提醒,一旦出现以下症状,应立即就医:① 突然心慌,感觉心跳“杂乱无章”,持续几分钟以上不缓解;② 心慌时伴有胸闷、胸痛、呼吸困难;③ 出现头晕、眼前发黑、肢体麻木等症状。这些都可能是房颤的信号,及时检查才能避免危险。
五、房颤治疗:不是“一刀切”,而是“个体化方案”
确诊房颤后,很多患者会担心“是不是要做手术”“能不能根治”。实际上,房颤的治疗没有“统一答案”,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年龄、房颤类型(阵发性、持续性、永久性)、基础疾病、心功能状态等,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核心目标是“控制心率、预防血栓、改善症状、减少并发症”。
(一)控制心率
让心跳“慢下来、稳下来” 对于房颤患者,首先要控制心室率,避免心率过快导致心肌损伤。常用的药物包括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比索洛尔)、钙通道阻滞剂(如维拉帕米)、洋地黄类药物(如地高辛)等。这些药物可以通过减慢心率,缓解心慌、胸闷等症状,减轻心脏负担。 陈先生属于“阵发性房颤”,且心率较快,医生给他开具了美托洛尔,让他在房颤发作时服用,同时建议他调整作息,观察症状变化。“如果药物能有效控制心率,且房颤发作频率降低,就可以先通过药物治疗;但如果发作频繁,影响生活质量,就需要考虑进一步治疗。”曹医生说。
(二)预防血栓
远离中风风险 预防血栓是房颤治疗的“重中之重”,尤其是对于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医生会根据患者的中风风险评分(如CHA₂DS₂-VASc评分),决定是否需要服用抗凝药物。 常用的抗凝药物包括华法林、新型口服抗凝药(如达比加群、利伐沙班)等。这些药物可以抑制血液凝固,预防心房内血栓形成,从而降低中风风险。需要注意的是,抗凝药物需要在医生指导下服用,不可自行停药或调整剂量,以免增加出血风险(如牙龈出血、消化道出血等)。
(三)转复心律
让心脏“恢复正常跳动” 对于部分适合的患者,医生会尝试将房颤心律转复为正常的窦性心律,这被称为“节律控制”。常用的方法包括:
1. 药物转复:使用普罗帕酮、胺碘酮等抗心律失常药物,在房颤发作时将心律转复为正常。
2. 电复律:对于药物转复无效或症状严重的患者,医生会采用体外电复律的方法,通过电击让心脏恢复正常节律。
3. 射频消融术:这是目前治疗阵发性房颤的有效方法之一。医生会通过导管将射频能量输送到心房内的特定部位,破坏异常电活动的“病灶”,从而达到根治房颤的目的。射频消融术创伤小、恢复快,适合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房颤发作频繁的患者。 “是否需要转复心律,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判断。比如陈先生,目前房颤发作频率不高,先通过药物控制心率和预防血栓,同时调整生活习惯;如果后续发作频繁,再考虑射频消融术。”曹医生解释道。
六、预防房颤:从“拒绝熬夜”开始,做好这5件事
房颤的治疗固然重要,但预防更关键。尤其是对于长期熬夜、刷视频的年轻人,及时调整生活习惯,才能从根本上降低房颤的发生风险。结合陈先生的案例,曹医生给出了5条具体的预防建议:
1. 保证充足睡眠
让心脏“好好休息” 成年人每天应保证7-8小时的高质量睡眠,尽量在晚上11点前入睡,避免熬夜。睡前1小时应远离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避免屏幕蓝光刺激大脑,影响睡眠质量。如果存在入睡困难,可以通过泡脚、听轻音乐、阅读纸质书等方式放松身心,帮助入睡。 陈先生在医生的建议下,制定了“睡眠计划”:每天晚上10点半放下手机,11点前关灯睡觉,早上7点起床,即使周末也不熬夜。坚持1个月后,他的睡眠质量明显改善,心慌症状也减少了。
2. 控制“刷视频”时间
别让屏幕偷走健康 短视频的“即时快感”容易让人沉迷,建议每天刷视频的时间控制在1小时以内,避免连续刷视频超过30分钟。可以设置手机“屏幕使用时间提醒”,或者将短视频APP放在不常用的文件夹里,减少打开频率。同时,多培养其他兴趣爱好,如运动、阅读、做饭等,丰富业余生活,避免过度依赖手机。
3. 养成健康饮食习惯
为心脏“补充营养” 减少高盐、高糖、高脂食物的摄入,如油炸食品、奶茶、腌制食品等,这些食物会增加高血压、高血脂的风险,间接诱发房颤。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全谷物、优质蛋白质(如鱼、虾、鸡胸肉、豆制品),这些食物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有助于维持心血管健康。
4. 坚持规律运动
增强心脏“战斗力” 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运动可以增强心肌功能,改善自主神经平衡,降低房颤的发生风险。但要注意避免在熬夜后或身体疲劳时剧烈运动,以免增加心脏负担。
5. 定期体检
早发现、早干预 每年进行一次全面体检,重点关注血压、血脂、血糖、心电图等指标。如果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应积极治疗,定期复查,避免病情进展。此外,如果出现心悸、心慌、胸闷等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不要拖延,以免延误治疗时机。
结语
房颤不是“老年人的专利”,长期熬夜、刷视频等不良生活习惯,正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面临房颤的威胁。陈先生的案例提醒我们:健康从来不是“理所当然”,而是需要我们用心呵护。从今天开始,放下手机,早点睡觉,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这不仅是对自己负责,更是对家人负责。毕竟,只有拥有健康的心脏,才能更好地享受生活的美好。
作者:陶文其 上海市静安区中心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静安分院)心内科(陶文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