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
云南网邮箱 云报邮箱
云南看点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社会频道 >> 云南看点 >> 正文
“兴滇润边”多维实践释放文明新活力
发布时间:2025年11月05日 08:19:00  来源: 云南网

云南省推进“兴滇润边新时代文明实践带”建设主题活动上的文艺表演。记者 王韵雅 摄

  11月4日,云南省推进“兴滇润边新时代文明实践带”建设主题活动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广场举行。活动现场宣读“兴滇润边”五大行动,见证合作签约,发布主题Logo,启动“兴滇润边幸福云”,共同绘就一幅“兴滇富民、润边安邻”的壮丽新画卷。

  在云南省推进“兴滇润边新时代文明实践带”建设进程中,一系列生动实践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司莫拉村以文化为媒“蒸”出幸福生活、曼嘎俭村凭借“村校联动”激活乡村振兴动能;中老缅越各国友人在边境线上共绘交流画卷;哈尼族、纳西族、怒族群众以3件特色褂子见证村寨变迁与文明成长。这些实践正以“润”为笔,在云岭边疆勾勒出团结、富裕、文明、开放的幸福图景,让新时代文明实践的力量融入乡村振兴的田野里、中外友好的交往中和各族群众的笑脸上。

  共生长

展示特色文创产品。

  “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当年亲手制作的那种大米粑粑。”在云南省推进“兴滇润边新时代文明实践带”建设主题活动上,腾冲市三家村党总支书记、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站长赵家清手持粑粑,自豪地介绍。

  5年前,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佤语意为“幸福的地方”的司莫拉村,亲手制作大米粑粑,并叮嘱乡亲们“让幸福的佤族村更加幸福”。这句殷切嘱托如同一颗种子,在这片佤乡土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如今已绽放出灿烂的振兴之花。

  “怎么干?我们把文明实践站变成‘加油站’。”赵家清说,村民们深入挖掘佤族文化,将佤王宴、新米节、篝火晚会等传统节庆,精心打造为游客可深度参与的文化体验项目;同时通过火塘会、田埂会等贴近生活的方式,用村民听得懂的语言讲解政策、共谋发展。

  “文化不仅要保护,更要让它‘活’起来、产生价值。”赵家清介绍,村里引入企业合作,共同打造“司莫拉的礼物”文创店铺,巧妙地将古树茶、大米粑粑等特产与咖啡、披萨、文创产品等现代元素相融合。这小小的粑粑,成功串联起民宿、餐饮、文创等上下游产业。“它像一条纽带,见证了司莫拉如何以文明实践为‘灶’,‘蒸’出热气腾腾的幸福新生活。”赵家清感慨道。

  在景洪市勐罕镇曼嘎俭村,一项“村校联动”的乡村振兴实践同样成效显著。

  曼嘎俭村党总支书记、文明实践站站长玉光保分享了这一模式带来的“化学反应”。“中国农业大学李小云教授团队的入驻,如同投入一剂高效的催化剂。”2023年启动的“三曼乡村旅游综合体”项目,采用“小组团”模式,整合相邻3村资源,植入多元业态。但团队很快意识到,要让新理念真正落地,还需“第二次催化”——机制创新。于是,“政府+高校+集体+乡村CEO”的创新模式应运而生。通过持续开展文明实践活动,一批本地村民迅速成长为懂市场、善管理的“乡村CEO”与服务能手。“他们不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农民,而是推动乡村振兴的‘乡村职业经理人’。”玉光保自豪地说。

  如今,废弃水塔变身网红乡村咖啡馆,旧鱼塘改造为美丽泳池,低产胶林化身科普公园,老旧村居成为特色民宿。更可喜的是,村民们拥有了新身份:咖啡师、民宿管家、运营专员……年轻人在家门口找到了事业舞台。

  “大家看,这不仅是一杯啤酒,更是‘村校联动’匠心酿造的幸福味道!”昆明理工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易俊洁向观众展示手中的精酿啤酒。

  历时240多个日夜,这场始于实验室的“化学反应”终于在曼峦站村结出硕果。从房屋改造、方案设计到工艺优化、技术培训,高校师生团队与村项目专班并肩作战,成功培养出掌握酿酒技能的村民。“整个暑假,我们都驻扎在村里开展培训。”易俊洁介绍,如今醇厚的精酿啤酒正是由项目培养的“村民酿酒师”亲手酿造。当地盛产的芒果、菠萝等水果,也被创新融入酒液,成为风味独特的佳酿。

  “村民酿酒师”的诞生,使微型工坊成为传播新技能、新理念的文明实践课堂。技术、管理、营销能力的全面提升,正助力村民成为乡村振兴的主角。易俊洁展望道:“这只是‘兴滇润边’文明实践的一个起点,我们将继续探索微型乡村工坊与AI营养体验相结合的新模式,让科技更好地服务美好生活。”

  云报全媒体记者 张莹琳

  万物和

精美的文创产品。

  在云南省建设“兴滇润边新时代文明实践带”的生动实践中,3件各具特色的民族褂子,成了文明润边疆、幸福满村寨的鲜活注脚。它们承载着各族群众的生活变迁,折射出新时代文明实践滋养边疆大地,绘就团结、富裕、文明幸福画卷的历程。

  哈尼族汉子罗永才身着饰有银币与彩色绣片的对襟上衣,一上台便笑着介绍:“大家都叫我‘阿才支书’。我们哈尼族常说,衣裳是穿在身上的家园。我这件褂子,就绣出了幸福生活的模样。”他解释,褂子上的红色丝线代表着文明实践串联起的“三村联建”故事——会龙、补蚌、哈腊3村组成“文明实践聚合圈”,通过“文明银行”积分制激励村民参与环境整治,村容村貌和村民习惯双双提升。金色丝线则关联着村民杨解芬的转变:“她过去守着几亩橡胶地,日子紧巴。参加文明实践站的技术培训后,她种植热带水果、开办农家乐,收入翻了几番,还成了‘文明示范户’。”如今3个村已建起66间民宿、17家农家乐,去年人均纯收入2.3万元,较10年前增长近4倍。彩色丝线蕴含着民族团结的密码,通过“同心饭”“结老庚”等活动,多民族村寨变成了边境幸福村。“看到乡亲们脸上的笑容越来越灿烂,就是我最大的幸福!”罗永才说。

  纳西族组长和茂根的传统马褂洗得发白:“这褂子就像我们的村子,清爽又整洁。”改变从“立规矩、树新风”开始,党员带头作表率:“党员不仅先拆自家违建,还分包到户,大家看在眼里,也跟着行动,共拆除1万多平方米违规建筑。”村庄规划充分征求民意,“蓝图是大家定的,所以群众没有怨言。”村规民约建立了长效机制,将卫生保洁、“门前三包”与分红挂钩,实现了卫生户厕全普及、生活垃圾日产日清。2023年,他带全村父老去了北京天安门,“很多老人一辈子的心愿终于实现了!”如今,“文明乡风”已成共识。和茂根说:“乡风文明了,日子才真正叫和美。”

  怒族代表郁伍林的麻布褂子色彩鲜艳,他分享道:“今年国庆,我穿着这件褂子和村民接待了1.57万人次游客,很多朋友还借去拍照!”2001年,郁伍林开办“怒苏哩农家乐”,成为全村首个“吃旅游饭”的人。他将非遗与经营结合,开设免费课堂:“我教村民唱《哦得得》、跳怒族舞,仅去年就教了超过300人。”他还组织非遗展演、篝火晚会,让游客感受怒族文化。在党的政策支持下,老姆登村建成2个非遗传承点、30余家特色客栈,形成“非遗+旅游”模式,500余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年接待游客超23万人次,文旅综合收入突破2860万元。他手中的“达比亚”乐器成了“文化使者”,今年他带乐器赴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表演。“让世界听到了我们的《哦得得》。”郁伍林骄傲地说。

  3件褂子,3种风情,却有着同样的内核——新时代文明实践“润”物细无声的力量。它润化了村容村貌,让村寨更整洁;润富了群众口袋,让生活更富裕;润暖了民族情感,让团结之花更鲜艳。

  云报全媒体记者 王韵雅

  一家亲

精彩的文艺表演。记者 王韵雅 摄

  “那一刻我深深感到,文化的种子,正是在这样温暖的角落里悄然生长。”在云南省推进“兴滇润边新时代文明实践带”建设主题活动上,云南省南亚东南亚区域国际传播中心缅甸籍传播官龙威分享了参观瑞丽“胞波书屋”时的场景:阳光透过玻璃窗洒在一排排书架上,这个被称为中缅胞波友谊象征的24小时智能图书馆,显得格外明亮温暖。不远处,中缅两国的孩子们正一起朗读课文,清脆的读书声交织成和谐的乐章。这些美好画面深深印在龙威心中。而在云南漫长的边境线上,这样的温暖故事每天都在发生。对勐腊县职业高级中学的老挝籍学生叶嘎腊来说,“非常快”不仅是对中老铁路的描述,更是他青春与梦想照进现实的写照。他的两位姐姐曾先后在这所学校学习。毕业后,姐姐和同学们有的成为中老铁路上英姿飒爽的列车长,有的投身国际贸易,有的成功创业……“她们的精彩人生,为我照亮了前行的方向。”

  叶嘎腊的家乡也搭上了这列“非常快”的发展列车。从前,香甜的芒果、龙眼常因运输不畅烂在地里;如今,这些水果清晨采摘,傍晚便能抵达昆明市场。“每次回家,看到奔忙的货车和乡亲们脸上藏不住的笑意,我真切感受到,好日子正沿着铁轨,向我们飞奔而来。”叶嘎腊表示,毕业后他希望像姐姐们一样,成为连接两国发展的桥梁,让更多乡亲共享“一带一路”倡议带来的福祉。

  “快”是乘坐中老铁路的直观体验,也是龙威对经济走廊建设的深切期待。“我期待缅中经济走廊也能像中老铁路那样,跑出加速度。”在瑞丽,龙威看到了中缅合作的新气象:沿边产业园区内,厂房拔地而起,为两国创造了上万个就业岗位。“许多缅甸朋友在园区里学到了技术,交到了朋友,生活充满希望。”在龙威看来,产业合作已成为中缅之间另一座坚实的桥梁。

  谈及人文交流,龙威对在瑞丽参加跨国马拉松的经历记忆犹新。“身边是来自不同国家的选手,汗水洒在同一片赛道上。那一刻,我感受到的不是竞争,而是一种共同的快乐与连接。”沿途的见闻和当地人的热情,让龙威坚信这条赛道也是通向美好的幸福之路。

  一边是中老铁路的现代气息,另一边则是滇越铁路的百年韵味。在越南女孩黄秋娴眼中,这条铁路从曾经的“抗战生命线”演变为如今的开放纽带,见证了中越两国人民跨越世纪的深情厚谊。

  沿着滇越铁路,黄秋娴来到云南河口瑶族自治县职业高级中学完成学业,并成为中越文化的“宣传员”。她通过参加各类文化活动,向中国朋友展示越南的奥黛、水上木偶戏,也将中国的书法、茶道介绍给越南同胞。“我很高兴能沿着这条百年之路来到云南,在这里畅享美好的未来与幸福。”活动现场,黄秋娴展示了写有“中越一家亲”的书法作品——这是她最想说的话,也是两国人民的共同期待。

  中国式现代化不是孤立的进程,而是与各国人民共创美好生活的生动实践。在云南,它以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互学互鉴的姿态,为周边国家带来发展机遇,为各国青年铺就实现梦想的道路,让他们拥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云报全媒体记者 沈燕

  记者手记

  沿着边境线读懂云南的文明温度

  一条文明实践的“黄金线”,串联起万千景象。在腾冲市猴桥镇,火塘边乡音传理,将政策温暖送进傈僳人家,这一做法已入选中国文明乡风建设十大优秀案例;在西双版纳打洛镇,布朗族艺人将新思想编入古老曲调,琴声歌声在村寨久久回荡……这条线不仅是地理的连接,更是文明的纽带,让文明实践在边境一线深深扎根。

  中老铁路化身“文化之路”,车厢里的“跨国春晚”成为文明互鉴的流动舞台;勐满公路口岸的新时代文明实践驿站,积极组建“国门物流”志愿服务队,为跨境司机送去温暖;柬埔寨暹粒吴哥国际机场的中柬文化走廊,更成为展示文化、促进相通的国际窗口……路路相通,最终通向的是民心相连、美美与共的崭新图景。

  在“点”上,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的“笙声传乡音”项目,用芦笙奏响团结旋律;富宁县的坡芽歌书项目,为古老情歌赋予时代内涵。口岸、村寨、学校等实践点星罗棋布,成为凝聚人心、引领风尚的坚强阵地。

  从“点”的绽放、“线”的串联,“兴滇润边新时代文明实践带”的建设版图正通过无数具体的人和事持续扩展。这股润物无声却坚韧强大的力量,沿着云南4060公里的边境线生长、汇聚,深情地守护着这里的万家灯火。

  黄议娴

责任编辑:孙寅翔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网微博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