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AR对话李白、壁画“开口说话” 洛阳这场论坛揭秘传统文化如何“数字重生”
(记者 赵檬 王怡潇)当壁画在屏幕上“重生”,当石窟在虚拟世界“复原”,当游客通过AR技术与李白对诗……数字化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11月6日,“数字化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圆桌对话在洛阳举行,来自文化、文博、科技、传媒领域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文化+科技+产业”融合新路径。本次活动由洛阳师范学院副校长程金龙主持,四位业内重量级嘉宾参与对话交流,分别从文物修复、文物保护、文旅体验和元宇宙消费四个维度,深入探讨数字化赋能传统文化的创新实践。

数字化修复:让破损文物“开口说话”
洛阳古墓博物馆壁画保护中心主任杨蕊首先分享了数字化技术在文物修复与内容表达方面的突破。
她指出,面对中国古代壁画珍贵却脆弱,传统修复手段又存在周期长、效率低且受制于人工经验的现实困境,人工智能技术为文化遗产保护开辟了一条革命性的新路径。与传统修复主要旨在“延长寿命、保现状”不同,AI数字化修复通过高精度数据采集、智能算法学习和专家审定相结合的人机协同模式,不仅能以非接触方式实现更高效精准的虚拟修复,更实现了从“保现状”到“复原状”的重大突破,让大家得以窥见文物在创作初期的瑰丽原貌,如同永乐宫壁画重现了800年前的绚烂色彩。更重要的是,这种技术让不可移动的壁画得以高质量数字化永生,并通过沉浸式展览等方式走向公众,真正让文物“活”起来。
“尽管在模型普适性、数据精度等方面仍有提升空间,但AI所带来的预防性保护能力和跨国界合作的潜力,正使其成为守护人类文明的‘通用语言’。”杨蕊表示,期待在这双“数字之手”的辅助下,千年壁画能够穿越时光,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生命力。
数字孪生:破解保护与展示的两难困境
龙门石窟研究院文物保管展示与文献资料中心的张国锋则聚焦数字化技术在文物保护与展示中的创新应用。他提出,数字孪生技术能够在不损伤实物的前提下,在虚拟空间中高精度复原文物原貌,有效解决了文物保护与展示之间的矛盾。“数字化让文物‘走出’展柜,走进千家万户。”张国锋分享的案例表明,通过数字技术,珍贵的文化遗产可以多种形式呈现给公众,同时减少实体展出的损耗,实现保护与利用的双赢。
龙门石窟研究院的数字化工作,构建了一套从基础采集到创新应用的完整体系。该体系以高精度数据采集为基石,建立了全面的数字资源库。在此基础之上,其应用展现出多维度的价值。在文物保护领域,数字化虚拟修复与复位技术不仅精准还原了残损文物的历史风貌,更开创了流散文物“数字回归”的全新模式,为历史遗留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创新思路。
在文化传播层面,通过打造“云上龙门”小程序、运用3D打印技术进行展陈等方式,成功将静态的石窟艺术转化为可移动、可互动的数字化内容,从而打破了时空壁垒,使千年文化遗产以更生动鲜活的方式走近公众,极大地拓展了文化传承的广度与深度。

AR/VR技术:让游客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
洛阳广电传媒集团业务一部副主任胡天雪曾担任《永远的盛唐》行浸式VR体验项目导演,她在分享中展示了AR/VR技术在文旅场景中的应用前景。
她认为,这些技术能够彻底改变游客的体验方式,使其从被动的“旁观者”转变为积极的“参与者”。“在洛邑古城,我们通过AR技术让游客‘穿越’到盛唐,与李白对诗、与武则天共舞成为可能。”胡天雪表示,这种沉浸式体验将静态的文化展示转变为动态的互动参与,极大丰富了文旅体验的内涵。
元宇宙:传统文化IP“破圈”新路径
河南城苑文化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姚亮则展望了元宇宙数字文化消费的新模式,他负责的“SoReal 5G+XR元宇宙产业园”项目已入选河南省文旅厅“行走河南·读懂中国”百大标识项目。
姚亮认为,元宇宙能够打破时空限制,为传统文化IP创造全新的表达和消费场景。“元宇宙为传统文化提供了‘破圈’的可能性。”姚亮表示,通过构建虚拟文化空间,传统文化IP能够以更加年轻化、互动化的方式触达更广泛的受众,特别是年轻群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