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
云南网邮箱 云报邮箱
云南看点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社会频道 >> 云南看点 >> 正文
文明万花筒的云南图景
发布时间:2025年11月09日 08:20:35  来源: 云南网

  一条铁路,让来自老挝的孟达威和傣族手工艺人异口同声说出:“我们是亲戚!”一片雨林,让来自缅甸的龙威在AI糖画机前惊叹:“传统与现代在这里完美相遇。”一杯咖啡,让越南的黎氏鸾在傣家吊脚楼下,看到中国乡村发展的鲜活缩影。

  11月4日,云南省南亚东南亚区域国际传播中心来自泰国、老挝、越南、缅甸、柬埔寨、印度、斯里兰卡的传播官们,一同参加了云南省推进“兴滇润边新时代文明实践带”建设主题活动,并走进位于景洪市勐罕镇由曼空岱、曼峦站、曼空迈三村联建的“三曼”文明实践示范点,成为“文明探寻者”。他们带着对文明、发展、幸福的思考,在云南的绿水青山间,开启了一场从理论到实践的“文明发现之旅”。

  美,一家亲

  走进曼峦傣寨,青瓦吊脚楼依着绿树错落排开。刚进村,一位村民扛着甘蔗迎面走来,昆明医科大学柬埔寨籍留学生彭小萍不禁感叹:“看着他们的笑容,感觉空气里都是甜蜜的气息。”

  “萨瓦迪卡!”走到一户吊脚楼前,昆明理工大学泰国籍留学生吴晓枫笑着用泰语打招呼,没想到热情的村民立刻用傣语回应,异国村庄里熟悉的语调让吴晓枫十分吃惊:“您居然能听懂我的话!”村民笑着邀请她到家里坐坐。一楼纳凉,二楼居住,竹编桌椅、挂在梁上的背篓……吴晓枫发现这里和泰国老家的吊脚楼格外相似。坐在微凉的竹席上,她心里暖暖的:“这就是幸福吧——在异国的村寨,听着熟悉的乡音,坐在似曾相识的屋檐下。”语言与建筑,两种文化的载体,在那一刻化作连接心灵的桥,让漂泊的学子寻得了情感的归处。

  不远处,福建师范大学越南籍研究生黎氏鸾寻到了别样的惬意。她在村口的小店捧起一杯咖啡,从书架上随意抽出一本书,坐在窗边享受美好时光。窗外,古老的村寨静谧安详;窗内,现代的咖啡香气四溢。“喝咖啡、读好书、赏美景,这样的乡村生活,太幸福啦!”在这里,黎氏鸾看到了乡村生活的另一种可能——村庄保留着传统文化的根脉,也拥抱现代文明的馈赠。

  彭小萍则被寨子里的傣族陶器深深吸引。“这些陶器让我想到柬埔寨磅清扬省制作的陶器,它们各有特点,但都能帮助当地百姓增加收入,过上富足美好的生活。”她仔细观察着每一件陶器的纹路与造型,喜爱溢于言表。

  村民淳朴的笑脸、整洁的村容、日渐向好的旅游收入……在彭小萍眼中,这一切是对“可感可及的幸福”生动的诠释。“希望西双版纳的陶艺师有机会也到柬埔寨磅清扬省的陶艺工坊看一看,和当地的师傅交流技术和经验。”

  兴,百业旺

  “这个咖啡馆是个好范例!”云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僧伽罗语专业外教苏噶特站在由水塔改造的咖啡馆前感叹,“斯里兰卡的渔业和茶叶都十分有名,或许我们也可以尝试把茶吧开进渔民家中。”

  苏噶特坦言,虽然他是外国人,但对乡村振兴并不陌生。“水电保障、交通建设与文化传承在迈向文明中缺一不可。能在雨林深处、群山之中让村民过上富足美好的日子,实在难能可贵。”

  云南国传中心缅甸籍译审专家龙威已是第二次到访“三曼”。村口的AI糖画机前围满了好奇的游客,他兴奋地指着说:“在这个边境小村,传统手艺与现代科技实现了巧妙融合,让人眼前一亮!”更让他注意的是村里涌现的新岗位:“乡村CEO”负责整体运营规划,公寓管理员打理着特色民宿,专业的园林建筑队维护着村容村貌,甚至还有专业的咖啡师在村里的特色咖啡馆忙碌。“家门口的岗位让农民真正变成了‘新农人’,这种模式对我很有启发。”

  昆明医科大学印度籍留学生云梦羽在参观时惊叹于村里的露天泳池:“这个泳池真大。印度气候炎热,村庄也多,我希望能有更多这样的泳池。”她对村里的“乡村CEO”和“村校联动”模式印象深刻:“生活变好的衡量指标从来不只有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生态环境优良,能把本土特色产品打造成成熟产业,这些同样重要。”

  云南大学缅甸籍研究生许冰雨觉得这里的生态环境让人印象深刻,她说:“这儿的自然环境保护得特别好,这么好的生态条件,是非常难得的。”四周青山环绕,芭蕉林茂密翠绿,傣家竹楼就坐落在这片绿意和鲜花之中。“‘三曼’确实做到了人和自然和谐相处。在这里,能感受到两种不同的节奏——一边是生活安宁舒缓的慢,一边是乡村发展充满活力的快。”

  路,一条心

  老挝国家政治与行政学院直属甘蒙省政治与行政学院校办主任、讲师,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专业老挝籍博士研究生孟达威沿着中老铁路来到这里,在傣锦和慢轮制陶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区流连忘返。他与正在制作傣锦的民间手工艺人用相近的语言交流,竟异口同声地说出了心声:“我们是亲戚,到亲戚家串门了!”一句话,让彼此的心贴得更近。

  在这里,孟达威与村民们相谈甚欢,耳畔是婉转悠扬的傣族传统章哈,眼前是傣族妇女演示着古老的慢轮制陶技艺。“这种沉浸式的体验,比任何书本上的描述都更加动人。”他对一件青绿色傣锦外套爱不释手,试穿后惊喜地发现尺寸恰好合身。手工艺人笑着解释:“这是我们为远道而来的亲戚提前量身定制的。”身着傣锦外套的孟达威与手工艺人合影留念,镜头定格下这张跨越国界的“全家福”。

  昆明高新软件与信息安全测评实验室有限公司研究员陈慕筠在参与活动后,分享了她对云南边境村庄发展的深刻印象。“我被傣族姑娘们身着民族盛装、载歌载舞的热情迎接所打动。她们脸上洋溢的幸福笑容,瞬间让我感受到了这片土地的温暖与活力。”她坦言,这次经历让她对中国边疆地区的发展状况有了新认识。“这些村寨发展得如此之好,竟成了热门旅游目的地,实在出乎意料。”

  离开时,孟达威说:“我们是最亲切的亲戚。”龙威准备把“三曼经验”带回缅甸,陈慕筠要把亲身见闻带给外国朋友。在这里,他们找到了关于文明的答案——是村民肩上甘蔗的甜蜜,是咖啡馆里书香与咖啡香的交融,是异乡人坐在熟悉屋檐下的会心一笑。

  当文明与文明相遇,答案,就写在每一张幸福的笑脸上。

  云报全媒体记者 舒文 沈燕 陈晨 王韵雅 胡丽仙 张莹琳 杨春梅

  新风扑面边疆固 活力十足边民富

  11月4日,记者跟随首批云南省“兴滇润边新时代文明实践带”智库专家和云南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单位的代表们,在景洪市聊出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邻家故事会”——“兴滇润边”。专家们一句句“让边民钱包鼓起来”“让村庄靓起来”“让邻居亲起来”,说得格外接地气。

  “兴滇润边”是什么?

  专家们纷纷表示,“兴滇润边”是一次次把政策讲进火塘边、把发展写进村寨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龙陵县木城乡老满坡村的基础设施改善了,边民生活更方便;马关县罗家坪村的“晨起五件事”让文明习惯融入日常;“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遗成功,文化遗产成了民族团结的纽带;“文化大篷车”年演走进千家万户,让大家归属感越来越强。产业上也亮点多多,猴桥镇国门新村的“冷水鱼养殖产业+文旅”、陇川龙安村的“蚕桑+温泉”,还有傣家民楼改成的啤酒工坊,都让边民腰包鼓了起来。

  “兴滇润边”,云南怎么干?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北京大学周边传播研究中心主任陆地认为,“边”为门户,云南的优势在“边”,希望在化“边”为“锋”。滇兴需要互鉴;互鉴加速滇兴。滇之兴,在生态、开放、稳定与资源层面,均与国家紧密相连,是“国旺”在西南边疆的具体体现和坚实支撑。云南的振兴,以其独特的地理与人文禀赋,成为中华文明内融外洽的窗口。其发展历程本身就是中国和平发展,也是中国推动文明互鉴、实现合作共赢的生动宣言与实践典范。

  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常务副书记郑茗戈表示,“兴滇润边”的核心特色在于扎根边疆实际、转化文化效能、践行融合发展之路。他指出,“火塘会议”将理论融入日常生活成效显著。他建议,组建“专家+百姓”宣讲队伍,推动理论真正入脑入心。

  云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传发认为,文明新风吹拂处,地理边界成为精神纽带。“兴滇润边”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边疆幸福生活的生动案例。“国门宣讲团”“民汉双语理论政策宣讲”把大道理变成家常话,让党的创新理论在边疆扎了根,这才是发展的根本动力。

  昆明理工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易俊洁强调,推进乡村振兴需以人为本,实现专业性与乡土性创造性融合。一是摒弃“专家说了算”,需结合村民议事、多方协商优化方案,兼顾产业规律与乡土实际;二是注重功能迭代,按村民需求和产业发展动态升级,从基础生产向技能培训、电商直播等多元功能拓展;三是关注赋能式培训,精准匹配需求设订单式课程,后续跟踪服务,激活村民内生动力。

  云报全媒体记者 陈晨 舒文 实习生 栾文华

  泰国驻昆明总领事帕薇婉:

  深化泰滇文明互鉴 共谱润边合作新篇

  11月4日,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举行的云南省推进“兴滇润边新时代文明实践带”建设主题活动中,泰国驻昆明总领事帕薇婉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云南与泰国地缘相近,航空、公路、铁路及水路联通已具备良好基础。”她指出,清迈至西双版纳的直飞航班、昆曼公路、经老挝连接泰国的铁路,以及关累港至清盛港的水路,为深化合作提供了便利条件。

  帕薇婉强调,除了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民间层面的文化交流同样潜力巨大。“无论是文化语言学习、旅游往来,还是艺术交流、技术分享,都是值得深耕的领域,能进一步拉近两国民众距离。”

  今年是中泰建交50周年,帕薇婉表示,这一重要时刻为双边关系注入了新动力。她回顾道:“泰中两国情谊源远流长,可追溯至千年以前。”她还提到泰国本土的“云南村”等侨乡聚居地,正是双方深厚历史纽带的见证。面向未来,她期待泰滇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合作伙伴,并强调“传承情谊至年轻一代至关重要”,希望借助泰文《湄公河》杂志等平台,帮助新生代理解两地之间的历史联结。

  在旅游互鉴方面,帕薇婉对“旅居云南”品牌给予高度评价,称云南是“宜居宜游的幸福之地”。同时,她也赞赏云南的民宿发展与社区共生理念,“完善的游客登记系统和数量统计机制能有效保障游客安全,这一做法值得泰国借鉴。”她认为,双方在旅居服务、安全保障等方面的经验互通,将助力两地旅游产业提质升级。

  帕薇婉表示,期待以“兴滇润边新时代文明实践带”建设为契机,进一步拓展泰滇合作领域,丰富合作内涵,“让两国友谊之花在文明互鉴中持续绽放。”

  云报全媒体记者 胡丽仙 舒文

  老挝驻昆总领事邦当·巴萨帕迪:

  愿与各方共绘“老中文化之路”新图景

  11月4日,老挝驻昆总领事邦当·巴萨帕迪参加了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举行的云南省推进“兴滇润边新时代文明实践带”建设主题活动。邦当·巴萨帕迪认为此次主题活动意义非凡,“活动既拉近了两国民众及青年距离,也以云南为纽带让老挝与中国乃至东南亚联系更紧密。老挝驻昆明总领事馆愿借此机会与各方加强联动,携手书写‘老中文化之路’精彩新篇章。”

  在他看来,老挝与云南山水相依、文化相近、民心相亲,这为深化两地人文交流筑牢天然根基。随着中老铁路的开通,两国不仅有了“黄金通道”,更催生了文化交流与民心相通的“老中文化之路”。

  “文化是连接两国人民情感的核心纽带。”他认为,各方要用好中老铁路,打造好“老中文化之路”,增进两国民心相通、文化相融、情感相系,筑牢构建老中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基础;用好媒体力量,把更多老中文化交流、文明互鉴的故事讲给世界听;用好边境村寨,举办好传统文化活动,创造更多边民串门走亲戚的新场景,搭建边境乡村发展、文化保护、村庄治理经验交流平台,共同促进两国边境地区稳定、繁荣、和谐。

  青年是邦当·巴萨帕迪尤为关注的群体。“青年是国家未来,更是构建老中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力量。”他指出,中老铁路通车后,老挝学生赴华留学热情高涨,教育合作蓬勃发展。他寄语两国青年:“主动参与文明实践活动,在交流中增理解、凝共识,推动实践活动国际化,为老中命运共同体注入持久动力。”

  云报全媒体记者 杨春梅 姚程程

  文明市集“织”出看得见的幸福

  11月4日,在云南省推进“兴滇润边新时代文明实践带”建设主题活动中,“兴滇润边”文明市集一开市便热闹起来。市集汇聚云南16个州(市)的文明实践风采以及湄公河国家独特文化体验,让观众看到了一幅云南各地“收获多、生活好”的生动图景。

  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展位,阿昌族织锦的五彩丝线中,寄托着对美好生活的祝愿。“这是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教的手艺,既能做服饰,也能做背包。”推介官徐何庆介绍,德宏州梁河县关璋村、帮盖村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常年免费传授织锦与葫芦丝演奏技艺,邀请老手艺人驻站授课,从纹样设计到制作技法全程指导,同时还帮助对接市集、电商等销售渠道。“这样既传承了传统技艺,又帮村民打开了销路,把手艺变成了实实在在的收入。”

  普洱市展位上,当地特产甜龙竹笋整齐码放。“缅甸、老挝的饭店老板都喜欢用这个做菜,食客也抢着点。”自媒体博主王文懿一边介绍,一边演示竹笋的舂制方法。这小小的竹笋,不仅串起了邻里情,也连通了致富路。

  临沧市展区内,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克春梅的“阿数瑟”山歌一开嗓就吸引了众多观众。她身着德昂族传统服饰,手工缝制的腰圈随动作轻轻摆动,不少围观群众也跟着哼唱起来。“曲调是传统的,但歌词是新的。我们把惠民政策、文明新风都编进了歌里。”她告诉记者,通过临沧各地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设的非遗课堂,已有400多名学生认识了“阿数瑟”,其中最小的才5岁。政策和非遗,就这样随着歌声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不远处,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政策宣讲区聚集了不少前来“取经”的群众。红河县乡村“家长夜校”倡导的文明新风,不仅浸润着千家万户,也吹到了市集。工作人员拿起一把画着小花的扇子介绍说:“夜校开设了亲子课堂,家长学习育儿知识,孩子学习绘画,这些扇子就是课堂上的作品。”红河州精准对接群众需求,把政策解读、技能培训、亲子教育等服务送到村民家门口。“家长和孩子、村民和村民一起学习,这样的温馨时光,就是最朴实的幸福。”

  展位之外,文创设计师陈思琦正在采风。“我们经常从云南边境的多元文化中汲取灵感,设计的文创产品很受欢迎。”另一边,从东北来到西双版纳定居5年的菩提阿姨,身着傣族服饰,脸上洋溢着笑容:“我经常参加做傣陶、剪纸这些活动,和老乡们相处得像家人一样。这里的文化和人情味,让我早把他乡当作了故乡。”

  云报全媒体记者 陈晨 实习生 陈沁

责任编辑:孙寅翔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网微博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