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
云南网邮箱 云报邮箱
云南看点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社会频道 >> 云南看点 >> 正文
文化体育下乡 多远产业兴村
发布时间:2025年11月09日 08:18:46  来源: 云南网

  云上稻乡美如画

那耶村中平小组 通讯员 梁大元 摄

  在富宁县花甲乡的群山间,那耶村中平小组曾是一个被时光遗忘的壮族村寨,闲置的干栏式老宅静静矗立,万亩梯田的碧色风光藏于深闺。如今,一场“艺术+乡村”的融合实践,让这里成为声名渐起的“云上稻乡·艺术村”。

  “以前搬了新家,老房子就空着,没想到现在成了艺术家的‘宝’。”提及村寨的变化,村民李美琴的语气里满是惊喜。2022年,中央民族大学壮侗学研究所乡村振兴研究室主任梁越的到来,为那耶村带来了转机。他在实地考察中发现,村寨保存完好的壮族干栏式建筑、连绵天际的万亩梯田,以及沉淀千年的壮族稻作文化,正是艺术创作的天然土壤。

  以此为起点,“云上稻乡·艺术村”项目正式落地。32位艺术家与村民达成共识:由艺术家出资,以修旧如旧为原则修缮闲置老宅,保留木质结构的古朴肌理,延续坡屋顶的民族风貌,仅在内部融入艺术创作所需的功能设计。昔日蛛网遍布的院落,如今飘出墨香与琴声;闲置多年的宅基地,变身绘画工作室、文学创作室与小型美术馆,成为串联自然与艺术的“秘境空间”。

  艺术村的崛起,离不开多元艺术力量的深度参与。2022年,梁越受聘为那耶村“名誉村长”,成为村寨焕新的“领头人”。他扎根老寨两年有余,不仅在此完成50万字长篇历史小说《隐没的战象》,更牵头邀请作家、画家、作曲家、电影导演等32位艺术家入驻,形成覆盖视觉艺术、音乐创作、文学写作的多元文化生态。

  艺术与乡土的碰撞,催生了独特的文化化学反应。2023年,广西画家卿逸以村寨风貌为灵感,创作水彩画《那耶:残墙中的新生》,让古寨之美跃然纸上;村民李美琴在艺术家指导下参与《坡芽歌书》英译本翻译,将壮族古老的音乐密码推向世界;作曲家则以梯田风声、壮乡歌谣为素材,创作了多首充满乡土气息的乐曲。“不是把艺术‘搬’到乡村,而是让艺术‘长’在乡村。”梁越说,这些扎根土地的作品,让那耶村的历史底蕴与现代艺术碰撞出全新火花。

  今年10月,那耶村艺术基础建设全面完工,“云上稻乡·艺术村”文化地标正式亮相。在这里,游客既能登上观景台,将万亩梯田尽收眼底;也能走进美术馆,欣赏艺术家的在地创作;还能参与壮语课堂、壮戏体验等,沉浸式感受自然、文化双重魅力。

  “艺术创作不仅要吸引游客留下来,更要让村民富起来。”梁越介绍,随着文旅业态的完善,那耶村正构建创作观摩、非遗体验、田园民宿的闭环模式。未来,村民可通过提供艺术服务、经营特色民宿、生产壮族文创产品实现增收,真正让文化资源转化为富民资产。

  眼下,梁越和艺术家们已开始规划下一步:引入数字艺术、沉浸式体验项目,让古老壮乡与现代科技对话,打造“世界了解壮乡文化的窗口”。在那耶村的梯田旁,艺术与乡村的共生故事仍在续写,一幅产业兴旺、文化繁荣、村民幸福的乡村振兴画卷,正伴着稻香缓缓展开。

  云报全媒体记者 黄鹏

  通讯员 孔建娇

  嵩明“村超”魅力足

嵩明“村超”比赛现场。记者 龙舟 摄

  10月初的嵩明县嵩阳街道绿茵如毯、阳光和煦,36场扣人心弦的比赛在这里轮番上演。短短数日,第二届“村超”暨“新嘉园杯”足球邀请赛以足球为纽带、融合民族文化与消费体验,将文旅、餐饮、非遗产品等多业态联动起来,持续释放发展动能。

  赛场上,前几天还在田间地头、工厂车间忙碌的身影化身为追风少年,他们不为追逐奖金,只为对足球最纯粹的热爱与家乡的荣誉而战。每一次默契的传跑、每一脚势大力沉的射门,都引发现场观众阵阵喝彩。场边,男女老少齐聚,他们的呐喊与掌声,共同交织成“村超”最动听、最真实的交响。“这里的氛围太棒了,比赛精彩,环境也好,是真正属于我们老百姓的运动盛会。”来自昆明的球迷鲍景华已是“村超”的老朋友。本地小伙张磊则难掩激动:“一直梦想能在‘村超’的舞台上展示自己,现场的火热让我激情澎湃。”

  “村超”的魅力,不止于90分钟的比赛。当夜幕降临,赛场外的世界被另一番景象点亮——夜市灯火通明、摊位林立,吆喝声、欢笑声不绝于耳。“小街羊汤锅”摊位被食客围得水泄不通;距离赛场8分钟车程的嵩明欢乐世界美食集市客流爆满,烧烤摊前烟火缭绕;在东村丰收节市集上,凝聚着匠人智慧的手工扎染服饰、造型精巧的非遗手工饰品,成为游客们爱不释手的纪念品。开幕式“幸运通行证”派发现金、酒店住宿与餐饮代金券,形成赛事、旅游、消费复合业态。本届“村超”带动游客量已超过7万人次,同比增长40%,赛事的综合拉动效应清晰可见。

  嵩明“村超”的成功并非偶然,其背后是精准的定位与持续的品牌锻造。近年来,嵩阳街道坚持群众性、安全性、持续性、带动性,保持乡土气和村味不变,持续优化“村超”、气排球品牌赛事。一方面,引导企业与品牌合作,打造商标冠名产品,提升农特产品品牌效益和市场知名度,助推嵩明农业好货走出昆明;另一方面,深入挖掘赛事的文旅价值和消费潜力,持续发展超好吃、超好住、超好行、超好游、超好购、超好玩的“超能经济”,促进群众增收。本届赛事期间,嵩阳街道联动17家本地商户推出“观赛消费地图”,涵盖吃住游购娱多种场景,形成赛事、旅游、消费复合业态。

  足球连接彼此、文化促进理解、消费激发活力,嵩阳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刘海旭表示,将采取一系列措施进一步提升赛事品牌效应,吸引更多国内外游客来嵩明旅游、旅居。同时,嵩阳街道也广发“英雄帖”,诚邀各地“超联赛”球队到嵩明互动交流,以球会友、以赛聚力,共同感受快乐足球的魅力。

  云报全媒体记者 龙舟

  千年铜艺迎新生

工人在园区内制作铜器。通讯员 李保彤 摄

  在鹤庆县云鹤镇秀邑村,铜器锻打声穿越千年仍铿锵有力。这份浸润着白族智慧的古老技艺,正迎来新的“生长契机”:依托沪滇协作对口支援资金建成并投用的鹤庆县铜银器产业园一期不仅让分散的白族铜艺“聚”起来,更以“造血式”帮扶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让千年铜艺在新时代焕发别样光彩。

  秀邑村素有“铜匠之村”的美誉,全村有130多户村民世代以铜器制作为生。2024年,全村消耗铜原料500吨,铜器产值超过1亿元,但分散的家庭作坊式经营,让这份“手艺活”陷入发展困局:方寸院落里,铜材堆得没了落脚处,锻造工具与老人孩子的生活空间交织,安全隐患如影随形;村口道路狭窄,大货车进不了村,原材料得靠拖拉机、三轮摩托搬运,成品出山同样磕磕绊绊。

  转机始于沪滇协作。2023年,鹤庆县整合1952万元资金建设鹤庆县铜银器产业园,其中上海市浦东新区投入帮扶资金995万元、浦东新区新场镇“携手兴乡村”帮扶资金25万元、县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项目专项债券资金932万元。所有资金用于建设6192.73平方米的铜器加工车间厂房、园区道路硬化及相关水电设施、配套设备。

  已入驻产业园的企业负责人陈云红租下2000多平方米的厂房,不仅建起展示厅,还打造了6个直播间。“今年订单已经排到年底,预计销售额750万元,还能带动更多的乡亲们一起干。”陈云红信心满满。

  产业兴带来就业旺。产业园一期建成投入使用后,5家企业、个体户率先入驻,80多名农村劳动力实现“家门口就业”,月均工资4500元,年工资支出超过400万元,旺季时还得再加人手。51岁的村民李中祥正在拉伸机上对铜器进行加工,脸上的笑意藏不住:“以前常年在外打工,一年到头见不着家人,现在骑着电动车,5分钟就到产业园了,既能靠手艺吃饭,下班又能回家照顾家人,日子踏实又安心。”从背井离乡谋生计到“家门口”就业稳增收,沪滇协作让民生更温暖。

  园区的集中酸洗车间成为破解铜器加工环保难题的“点睛之笔”。过去作坊分散酸洗,刺鼻的药剂味弥漫,酸碱溶液还存在泄漏风险,废水需村民自行收集、村里集中后再转运至污水厂处理,效率极低。如今园区投资300多万元引进专业设备,统一规范酸洗,工人按标准操作、药剂可控,刺鼻的味道没了,废水也由专用车直运处理厂。

  产业发展的红利,更在反哺乡村建设中结出硕果。“今年我们收到租金近30万元,这笔钱要花在刀刃上。”秀邑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李建松算起“民生账”:一部分租金用于发放村民土地流转费,剩下的资金已列入计划,对村里老旧的路灯进行更换,并对主干道两侧进行绿化。仅厂房出租一项,村集体年收益就稳定在近30万元,且租金将分阶段递增,最终稳定至60万元。“我们要努力让村子环境越来越好,村民日子越过越舒心。”李建松说。

  从茶马古道旁的小作坊到对接市场的产业园,从分散经营到集群发展、绿色转型,沪滇协作的“金纽带”,让鹤庆县的千年铜艺既守住了文化根脉,又蹚出了振兴新路。

  云报全媒体记者 秦蒙琳

  通讯员 李保彤 赵红

  彝族刺绣传友谊

中国海洋大学海德学院院徽刺绣作品。通讯员 郭殿凯 摄

  日前,中国海洋大学海德学院将一件制作精美的彝族刺绣院徽郑重赠予来访的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代表杰西卡·加拉赫教授。这件来自绿春县牛孔镇的非遗作品,成为跨越重洋的“文化使者”,揭开了一段关于校地合作赋能非遗传承、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动人故事。

  “以前觉得刺绣只是自己戴着好看,没想到现在能靠这手艺挣钱了。”在牛孔镇刺绣专业合作社里,指尖飞针走线的45岁绣娘陈明鲁笑盈盈地说。她是当地“家门口务工车间”的首批受益者,过去只是在农闲时刺绣打发时间的她,如今受益于“镇有车间、村有绣坊、户有绣娘”的产业发展机遇,在“家门口”就能就业挣钱。

  自2017年被列入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来,牛孔镇彝绣一直在创新中寻求发展。当地以“党建+非遗”为抓手,着力打造“家门口务工车间”,构建镇有车间、村有绣坊、户有绣娘的产业格局,让非遗技艺走出博物馆、走进生产生活。

  为破解发展瓶颈,绿春县积极对接帮扶高校资源,与南华七彩彝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合作,引进刺绣专家开展专项培训。“刚开始绣复杂的图案时,我总是出错,多亏了专家来培训,教了好多新针法。”陈明鲁说。像陈明鲁这样参与4期专项培训的留守妇女达500余人次,大家将“指尖技艺”逐步转化为“指尖经济”。

  在党组织、合作社、公司、绣娘联动机制推动下,刺绣专业合作社应运而生。合作社负责人施红晓介绍,通过制定详细运营章程,采用培训签约、订单到户、按件计薪模式,绣娘们再不用担心绣品销路问题。为提升绣品竞争力,合作社还开发了文创刺绣摆件、团扇等多元产品,成功承接中国海洋大学等定点帮扶单位订单,实现绣品变商品、绣娘增收入,“牛孔彝绣”品牌应运而生。

  “绣品变商品,日子更有盼头了。”绣娘彭庆感叹。她以前在家照顾老人孩子,没有经济收入,加入合作社后,每月收入2000多元。目前,项目已培育15名带头人,通过“能人+基地+绣娘”发展模式,将核心绣娘队伍壮大至200人,带动120名妇女零散务工。

  作为此次中国海洋大学赠礼的院徽绣品,正是校地协作的精品之作。长期以来,中国海洋大学海德学院“小考拉”支教团扎根绿春深入开展教育帮扶,用心用情挖掘彝绣价值,搭建起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外界沟通的桥梁。

  “支教团的老师帮着联系订单、设计新样式,给了我们很大支持。”彭庆说。得知作品将赠予外国学者,绣娘们反复打磨细节,“我们想让世界看到彝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从边疆绣娘日复一日的一针一线到校地合作的携手努力,再到跨洋交流的文化对话,古老的彝绣正以全新姿态在新时代焕发蓬勃生机。

 云报全媒体记者 饶勇 通讯员 庞海林

责任编辑:孙寅翔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网微博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