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
云南网邮箱 云报邮箱
社会热点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社会频道 >> 社会热点 >> 正文
这场手机“拉锯战” 家长该怎么做?
发布时间:2025年11月10日 23:39:03  来源: 中国宁波网

原标题:这场手机“拉锯战” 家长该怎么做?

高铁上家长在清洁袋上写下困惑。受访者供图

甬派客户端记者 林桦

日前,一篇题为《宁波家长在高铁清洁袋留下的育儿困惑 引发跨越时空的温情对话》的报道,引发社会对青少年“手机沉迷”现象的广泛关注与讨论。

当小小的屏幕成为亲子关系的“第三者”,这场家庭“拉锯战”该如何破局?记者采访了多位家长与教师,倾听他们的困惑与智慧。

“以身作则最关键”

海曙区雅戈尔中学的语文老师王金金,身兼教师与母亲的双重身份,这让她对手机问题有着双重的体会与策略。

在学校,她是规则的执行者。面对偷偷在课堂玩手机的学生,学校有一套明确的处理流程:“第一次发现,以口头警告和教育为主,并联系家长进行家校共育;第二次再犯,手机将会被没收,封存在政教处的专用保险柜里,直至学生毕业前方可领取。”

目前,全校有4部手机正等待着它们的小主人完成学业。

在家里,她是温柔的榜样塑造者。面对自家五年级的“小宝”,她巧妙地立下了一条富有创意的规矩:周一到周五禁止玩手机,周末的玩手机时间则与学习时长直接挂钩——玩手机多久,就要学习多久,但上限是两小时。

“这个方法对我家小宝很管用,他主要用手机玩一些小游戏。”王老师说,对于已读高中的“大宝”,由于从小注重规范养成,现在已经具备了良好的自律能力,不再需要家长反复提醒。

“以身作则最关键。”王金金强调,她在孩子面前会尽量不碰手机,为孩子营造一个专注的环境。在她看来,明确的规则与家长的示范,是应对手机问题的基石。

“猫鼠游戏”中的无奈与理解

家住鄞州的傅女士,她的儿子正在读六年级。在她家,围绕手机的“斗智斗勇”几乎每日上演,而最常见的“战争”竟是发生在做手抄报作业的时候。

“每次学校布置手抄报作业,就是我们家的‘世界大战’爆发之时。”傅女士无奈地向记者描述着熟悉的场景,“孩子总是理直气壮地说要上网找素材、找灵感,结果一拿起手机,就瞬间沉浸在短视频和游戏的世界里出不来了。”

随后便是一场“猫捉老鼠”的循环:她走过去,孩子切回找素材的页面;她一走开,游戏的界面又再次出现。两个小时的拉锯后,往往以一场忍无可忍的争吵和孩子的大哭收场。

傅女士坦言,平时绝不敢轻易给孩子手机,“不然就要失控了,一晚上不用睡觉了。”但她也承认自己“心软”,每天孩子总能找到机会玩上一会儿,比如放学路上要求“放松一下”,或完成作业后要求玩15分钟,然而,“时间到了,总会讨价还价,一会儿说要领取游戏里的‘每日奖励’,或者‘这一局马上就结束了’。”

在无奈之余,傅女士也流露出理解:“有时候觉得孩子读书辛苦,能放松就放松下。”她无奈地笑称自己的孩子“皮厚”,批评几句也无妨。

这场博弈,折射出许多家庭在严格管控与理解共情之间的两难。

专家观点:

共情与引导,破解沉迷背后的“成长密码”

面对这一普遍性难题,经验丰富的教师们提供了自己的方法。

正高级教师、海曙区储能学校的教师陈烈燕从自己读高一的儿子身上找到了答案。她曾百思不得其解,为何儿子在升学压力最大的初三阶段反而更加迷恋手机游戏。“那时候我看到他玩游戏就很焦虑,母子关系也很紧张。”陈老师回忆道。

直到儿子后来坦言,游戏能提供“即时满足和成就感”,以弥补学业上的挫败。陈老师因此警醒:“当孩子沉迷手机,家长可能要反思一下,是不是缺少了一些亲子沟通。”

陈老师还分享了一个令人深思的案例。

她班上曾有个很乖巧的女生,连续几天在课堂上打瞌睡。经过耐心沟通才发现,这个女生每晚在父母睡着后,偷偷用手机看网络小说到凌晨两三点,而家长对此毫不知情。陈老师没有简单地告知家长,而是选择与女生深入交流,并引导她合理规划时间,成功疏导。

“家长要多关心孩子的状态,而非仅仅管控行为。”陈老师说。

宁波市名班主任邬银飞老师则系统性地分析了成因与对策。她认为,小学高段学生沉迷手机主要源于三个方面:逃避学业压力、缺乏现实认可感,或纯粹因无聊而打发时间。

对此,她针对家长提出三点建议。

第一,事先约定,规则先行。家长可以与孩子共同制定明确的使用规则,如周一至周五禁用,周末规定时长。遵守约定可给予奖励,培养契约精神。

第二,榜样引领,寻求替代。她表示,“家长如果放不下手机,单纯让孩子放下是不可能的。”她呼吁家长创造无需手机的亲子活动,用运动、爱好填补空白时间。

第三,营造氛围,积极倾听。每天固定家庭交流时间,分享彼此感受。

而对教师而言,她反对一味指责,主张先共情、倾听,了解孩子沉迷背后的真实需求——是社交压力、逃避,还是寻求成就感?进而通过在现实中创造展示舞台,让孩子获得手机无法赋予的价值感。

责任编辑:小云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网微博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