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四中全会精神在基层】戈壁“储”新能 空气“变”电能

项目全景。马振东 摄
青海新闻网·江源新闻客户端讯 初冬的晨光漫过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东出口的戈壁,数台巨型白色储罐静静伫立,银灰色管道如脉络般纵横延伸,20米高的冷箱似钢铁巨人般沉默矗立——这寻常工业图景下,藏着“让空气储能”的奇迹。
这里是中国绿发打造的全球最大液态空气储能示范项目现场,这个被工程师唤作“超级空气充电宝”的大家伙,正以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推进建设,目前已进入紧张调试阶段,将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导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要求,化作八百里瀚海戈壁可感可触的能源革命实践。
2022年1月,青海省“揭榜挂帅”新型储能项目中,液态空气储能技术成为攻坚焦点。彼时这项技术国内尚属空白,国际仅有少数国家探索,高原规模化应用更无经验可循。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强调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对我们而言,就是把‘卡脖子’技术攥在手里。”中国绿发青海分公司液化空气储能项目部经理郑刚基的话,道出团队决心。
中国绿发与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迅速组队,一场无先例可循的攻坚战打响。团队突破深低温梯级蓄冷技术瓶颈,研发出常压低温存储系统,破解空气存储与恒压释放核心难题。
2023年7月项目开工,建设者顶着高原缺氧、风沙频繁的考验,将七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创新技术融入工程,实现从百千瓦级到万千瓦级的规模化突破。目前项目已顺利完成基建施工与核心设备安装,正处于关键调试阶段,朝着2025年正式运营的目标稳步推进,即将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彻底摆脱对外依赖。
看似寻常的设备运转背后,藏着空气在极寒中“变身”的精密玄机。走进主厂房,数台压缩机依次排开,调试中的低鸣声在空旷厂房回荡。
“这些设备能让空气完成‘能量变身’,目前我们正在优化每一个环节的协同效率。”项目部副经理姜宇介绍,电网低谷时,多余电能驱动压缩机,将净化空气逐级增压至“超临界状态”;每级压缩后,高效换热器回收压缩热存入热水罐,降温后的高压空气送入冷箱,在蓄冷介质作用下梯级液化,最终在零下194℃极寒中化作液态空气,注入常压储罐。
“液态空气密度是常温气态的750倍,却能常压安全存储,既解决传统储能密度低问题,又规避高压安全风险,这一核心优势正在调试中得到充分验证。”姜宇说。用电高峰时的能量转换流程也在同步校验,液态空气取出后,蓄冷介质回收冷量,空气气化为高压常温状态,再经存储的压缩热加热,形成高温高压气体驱动膨胀机发电。
“除少量不可避免的能量损失外,介质损耗近乎为零,闭环系统的稳定性正在调试中持续优化。”中控室里,技术专工钱亚东轻点鼠标,屏幕上实时跳动的能量流转曲线清晰直观,“简单说就是‘谷电存起来,峰电送出去’,目前各项参数正逐步达到设计标准。”
这场“化繁为简”的能量转换,未来将为绿色能源发展注入强劲动能。作为全球在建规模最大的液态空气储能项目,其设计总功率6万千瓦、储能容量60万千瓦时,建成后有望创下发电功率和储能规模两项世界第一。
按照设计指标,单次储能可连续放电10小时,输送60万度清洁电能,全年输电量约1.8亿度,能满足3万户家庭一年用电需求。
项目全程以空气为工质,无二氧化碳及污染物排放,设备寿命长且不受地理限制,完美适配戈壁、高原等极端环境,目前配套的25万千瓦光伏项目也在同步推进,未来将让“充电宝”实现绿色能源自给,真正做到“清洁储、清洁放”。
“它就像新能源发电的‘稳定器’,调试完成后,将有效破解可再生能源‘弃风弃光’和电网供需失衡难题。”郑刚基解释,光伏、风电受天气影响大,白天电能可能过剩,夜晚高峰又可能供应不足,该项目的“削峰填谷”能力,还将为“沙戈荒”地区新能源基地建设提供全新解决方案。
这份仍在调试中的技术成果,已然是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在基层落地生根的生动写照。从“揭榜挂帅”的迎难而上,到技术攻坚的百折不挠,再到建设中的顶风冒沙,如今又在调试阶段精益求精,项目团队用行动诠释了新质生产力“干出来”的硬道理。
随着2025年正式运营目标的临近,处于调试关键期的这个戈壁“储能巨无霸”,即将为青海乃至西北电网注入稳定动能,向世界展示中国新型储能技术实力,让“中国方案”在全球能源革命浪潮中,绽放出平实而坚韧的光芒。
(来源:青海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