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辉煌“十四五” 改革谱新篇·说说这五年】数字大屏背后的民生温度

刘家寨村新修建的篮球场静待村民来强健体魄。
青海新闻网·江源新闻客户端讯 我叫张淑君,是西宁市城西区彭家寨镇刘家寨村村民。2020年,当选刘家寨村委会委员时,望着村委会办公室墙上“为人民服务”的标语,心里既激动又犯愁。
那时的刘家寨流动人口比常住人口还多,小区像个热闹却混乱的“大集市”,电动车进楼充电、消防通道被占……每天都能接到好几起投诉。谁能想到,五年后的今天,我会坐在村委会24小时全域治理服务中心,通过一块数字大屏就能掌握全村动态。
刚上任那会儿,村干部几乎忙得脚不沾地。那时的治理方式,全靠“腿跑、嘴喊、纸记”,几位村干部要服务6000余名村民和租住户,常常感到力不从心。
转机出现在2023年。那年,城西区抢占数字经济发展新赛道,建设了青藏高原第一座人工智能算力中心——青海昆仑人工智能算力中心,以数字化信息化手段赋能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积极探索开展智慧社区试点建设。2024年初,城西区将刘家寨小区选定为中心11个特色应用场景之一——“智慧社区”应用场景。

小区安装了充电桩。
“我们在小区主要通道、公共活动区域、单元楼入口等区域安装280多台自带算法的AI摄像机,整套视频感知设备形成一张多维感知网,全面提升了小区安防水平和预警能力。”青海昆仑人工智能算力中心“智慧社区”应用场景负责人李晓东介绍。
经过一系列建设,我意识到变化要来了。去年7月,小区村民正式开启智慧生活。
“智慧社区”上线后最大的便利就是对电动车进楼的管控。记得有一天下午三点多,大屏突然弹出红色预警:3号楼2单元门口有电动车进楼。我赶紧带着网格员赶过去,车主正推着电动车往电梯里塞。
“叔,电动车进楼太危险。”我劝道。车主起初不乐意,直到我打开手机里的火灾案例视频,又指了指单元门口的AI摄像机:“您看,这设备都拍着呢,不光预警,还能存记录。”后来我们在小区装了充电桩,此后再没人偷偷把电动车推上楼。

张淑君在村委会24小时全域治理服务中心查看全村情况。李延平 摄
真正让村民信服智慧设备,是夏洋林孩子走失那次。去年,夏洋林两岁的儿子趁家人不注意溜出家门玩耍。全家找了两个多小时,始终没发现孩子的踪影,他们赶紧前往村委会24小时全域治理服务中心求助。
中心工作人员了解情况后,拿着孩子照片,在城市智能服务感知平台实时分析小区内海量视频,系统很快自动识别出孩子的图像信息,并精准追踪到孩子的移动轨迹,大家迅速前往目标区域搜寻,很快就找到了孩子。
从那以后,“有事找中心工作人员”成了村民的口头禅,丢包的、找宠物的、看车辆剐蹭的,都知道来村委会调监控,效率比以前高太多了。
不仅如此,最让我暖心的是“智慧社区”建设对老年人的守护。小区有不少独居老人,以前都是安排网格员上门探望,经常会遇到老人出门或者不方便开门的情况,也不能及时了解老人的动态。“如今,安装了电气火灾传感器,可以监测用电用气情况、医疗床垫监测心率和呼吸,80岁以上的老人居家情况能及时掌握。”李晓东说。
今年春节,一户村民家电插板着火,烟雾传感器立刻报警,我们赶过去时火刚起来,及时扑灭没有造成大的损失,房主回来后说:“要不是你们来得快,我家就没了。”
这几年,城西区秉持“以统为基、以数为擎、以效为先”理念,实施数字城西智能化应用提升服务项目,推动基层治理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让民生服务“智慧化”升级。数字城西智慧项目已在71个小区部署智慧社区服务项目,“智慧社区”管理系统整合物业缴费、报修管理、居民投票、业主自治等多项服务。
昨天,我在小区内排查安全隐患时,看到小区环境干净整洁,村民午后围坐在凉亭中个个喜笑颜开,还有正在施工的管网改造项目和老年活动中心项目……这一切都令人感慨万千。
从“腿跑嘴喊”到“智慧赋能”,这五年间,我深切体会到,“智慧”之光不仅点亮了刘家寨的街巷,更温暖了村民的心田。(李延平 整理)
(来源:青海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