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上海市虹口区在援滇建设中,将解决群众饮水难题列为首要任务,紧扣“解水困、润民生、兴产业”目标,投入623万元启动位于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富宁县谷拉乡的那林河自然能提水工程一期项目。该项目创新采用“水能驱动”技术,实现清水从低矮河谷“攀升”至山顶蓄水池,提水落差达700米。此外,富宁县同步配套400万元推进二期入户管网建设。项目惠及2600余名村民,彻底解决了当地人畜饮水难题,同时激活养殖、种植产业的蓬勃发展。
精准勘察+技术创新,让“天堑”变“水脉”
为破解水资源阻隔难题,上海挂职干部第一时间联合水利专家组建专项攻坚组,耗时三个月翻山越岭,对龙色、峨村辖区内山梁、沟壑开展全面实地勘察,精准掌握水资源分布、地形地貌等核心数据,最终锁定穿谷而过的那林河为水源地。该河流具备36米天然落差与每小时720立方米稳定流量,可充分利用自然能量满足工程需求。
2024年,虹口区投入623万元专项资金启动工程一期,创新摒弃传统电力提水模式——因山区供电不稳定且运营成本高,转而采用“水能驱动”技术。在河道内精准修建取水口后,通过压力管道将水流引入提水站,利用水流自身冲击力驱动水泵运转,使清水沿108毫米无缝钢管,从海拔282米的河谷向海拔947米的龙色行政村高位蓄水池“逆势输送”,实现“零能耗、低维护”运行。
项目一期工程建成后,每日可稳定输送近500立方米清水,按供水规模测算,相当于为每名村民日均供应180升水。这一成果,不仅完全覆盖群众日常饮水需求,还能满足牲畜饮水、农业灌溉用途,彻底改变当地依赖雨水、背水的缺水局面,为后续产业培育与乡村建设筑牢水源根基。
接力投入+攻坚建设,打通“入户最后一米”
为让清水真正流进群众家中,2025年富宁县配套400万元县级衔接资金启动工程二期,聚焦龙色、峨村22个村小组的入户管网建设。针对不同村组复杂地形,项目制定差异化施工方案:面对龙色小组70度陡坡,采取加固防护措施保障作业安全;针对郎架小组地块落差悬殊问题,分段建设加压泵站稳定水压;岩石坚硬路段则放弃大型机械,组织工人人工凿洞、一锤一钎埋管推进。
施工单位精选60名经验丰富工人,分成5个攻坚班组,在悬崖区域搭建悬空脚手架、在丛林中开辟施工通道,实行日均10小时以上高强度作业。最终,二期工程成功覆盖22个村小组,惠及2600余名村民及3570余头(匹、只)牲畜,让当地群众彻底告别“背水爬坡、等望天水、惜水如金”的过往,迈入“水龙头一拧,清水哗哗响”的幸福生活,饮水便捷性与安全性大幅提升,民生基础进一步夯实。
民生焕新+产业萌芽,清水“激活”深山希望
随着一、二期工程推进,那林提水项目构建起从水源地到农户家中的完整供水体系,为群众生活与产业发展提供24小时稳定水源。项目同步在行政村周边建设公共浴室等便民设施,引导村民利用稳定水源改善生活条件——村民家庭纷纷添置洗衣机等家电,孩子可随时清洁洗澡,村头干涸空地被改造成菜园,群众生活环境与生产方式实现跨越式改善。
在挂职干部与村干部的走访引导下,稳定水源更激发了村民发展产业的积极性。龙色小组组长陆树静规划明确:“以前养10只鸡都嫌用水麻烦,现在有了稳定水源,打算建养鸡场、种两亩辣椒,好好抓住上海帮扶的机会把日子过红火!”群众从“等靠要”转向“主动谋发展”,脱贫致富内生动力被充分激发,养殖、种植产业逐步萌芽,为乡村振兴注入无限活力,一幅群众致富奔小康的美好图景正在深山间铺展。
这一绝壁引水工程,不仅是沪滇协作肩挑使命、共解民忧的生动缩影,更让清澈自来水滋润了干渴千年的土地与民心,承载着东西部“心手相牵、共赴振兴”的深厚情谊,为边疆乡村振兴书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文山州富宁县农业农村和科学技术局 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