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高质量发展调研行】科技赋能:青海治沙的“智慧密码”——青海全力推进“三北”工程攻坚战系列报道之三
青海新闻网·江源新闻客户端讯 昆仑山下、大湖西岸,柴达木盆地东缘的苍茫瀚海间,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正上演着一场震撼人心的沙退绿进史诗。
当无人机呼啸着划破长空,将固沙材料精准送达荒漠深处;当机械轰鸣穿透沙海,为沉寂的戈壁注入生机;当新植的绿芽顶破黄沙,在烈日风沙中蔓延……那些曾被黄沙裹挟的土地,正因科技的力量焕发新生。
青海是全国第四大沙区和“三北”工程重点省区,而海西作为青海沙化土地治理的核心区域之一,其蜕变背后,是一代代治沙人不断从人拉肩扛到“天空地一体”,从人海战术到智能协作的坚守与革新。
从高空俯瞰,茫茫荒漠之上,黄沙与点点新绿形成强烈碰撞。柠条、沙蒿、红柳等扎根沙砾,虬结的根系锁住流沙,葱郁的枝叶织就绿网,昔日的不毛之地因为有了旺盛的生命,变成了绿意盎然的生态屏障。

沙窝地中网格与林木交织。乌兰融媒供图
无人机领航治沙智变
11月的柴达木盆地浸透着寒意,风沙收敛了夏日的狂躁,远处的昆仑山脉覆着白雪,显得格外静谧。回望盛夏七月,格尔木市乌图美仁乡的固沙区内,那场与沙漠的科技较量仍历历在目。
格尔木313.94万公顷的沙化土地占全省沙化总面积的25.4%,流动的沙丘如脱缰的野马,不断侵蚀着柴达木盆地的生态空间。“七月的沙漠,地表温度能飙到五六十摄氏度,以前靠人扛车拉送固沙材料,绕着沙丘走半天,一天也送不了几趟。”站在已铺好沙障的治理区,有着十年治沙经验的王师傅感慨不已。
如今,传统治沙模式中材料运输的“卡脖子”问题,被新引入的无人机彻底破解。单次80公斤到150公斤的载重、1公里的覆盖距离,让固沙材料“飞”过沟壑纵横的沙丘,效率比人工提升数十倍。更令人称道的是,无人机搭载的高清摄像头实时航拍测绘,将沙丘形态变化、材料铺设效果同步传回指挥中心,为治沙专家优化方案提供精准数据支撑,让每一寸治理都心中有数。
科技的投入是治沙的核心驱动力,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南县木格滩的实践也印证了这一点。这个曾被风沙覆盖1.29万公顷的沙化重灾区,早在2020年7月,就首次采用直升机与无人机协同飞播,287架次飞行完成1万公顷造林,播撒9.05万公斤经过丸粒化处理的种子。从人工铁锹埋草到机械固沙,再到飞播造林,贵南县治沙效率成倍提升。
治沙,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与荒漠的持久对决,而科技逐渐成为这场硬仗的核心底气。青海聚焦科技支撑引领,构建起技术攻关+人才培育+装备升级三维体系,推动治沙治理效能实现质的飞跃。尤其在装备改善方面,大力推广无人机运送材料、无人机飞播等技术,让防沙治沙作业效率成倍提升。
青海湖两岸,从柴达木盆地到共和盆地,12处要塞扼守住风沙肆虐的关键通道,无人机飞播与智能监测技术协同发力,使沙化土地面积逐年减少,满眼的新绿开始持续铺展。

治沙无人机展示。宋明慧 摄
精准种植与机械破局
同样,治沙一线地面作业如火如荼,从过去有什么树种就栽什么的被动尝试,到如今以水定绿、适地适树、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的精准发力,青海防沙治沙已迈入数量与质量双增长的新阶段。
初冬暖阳铺洒在都兰县夏日哈镇河北村的沙地上,新植的新疆杨与枝条丛生的老树,勾勒出这片土地新旧交替的蓬勃生机,而生机背后,是治沙人历经无数次探索换来的成果。
最初种树时,面对反复枯死的树苗,治沙队员们曾满心焦灼地发问:“难道咱这沙窝子就种不出像样的树?”有人提议:“不如试试本地的青杨,土生土长的树种,说不定能扛住这儿的苦日子。”
大家立刻行动,采集本地青杨树种抓紧试种,很快便见到成效。更让人振奋的是,经过反复试验改良的青杨深栽旱作技术,让树苗当年成活率达到75%左右。
“深栽可使根系深扎,直达地下含水层,大幅提升水分吸收效率;发达根系在沙层交错蔓延,能稳固沙丘、强化固沙能力。”谈及种植技术,夏日哈镇林业站职工李鹏林语气中也满是骄傲。
从摸着石头过河到科学系统治理,青海始终在治沙路上稳步进阶,通过不断加大技术人才培养力度,持续突破耐旱、耐寒、耐盐碱优良树种和草种的选育瓶颈,一个个治沙关键技术被成功攻克。
如果说优良种子是治沙的根基,那么机械化装备就是提速的引擎。在今年全省“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秋季作战一线,沙障铺设机械、无人机、全地形运输车等先进装备悉数亮相,科技治沙的力量令人瞩目。
治沙现场,机械化压沙设备履带碾过之处,松散沙层被快速平整压实,为后续固沙筑牢基础;多地创新使用的双网膜沙障铺设机像精密织机一样,将新型复合网膜匀速铺展,机械手臂精准压边固定,短短一小时就能完成数名工人一天的工作量……
这些鲜活的场景印证着青海治沙的效率变革。面对广袤治理区域与艰苦作业环境,青海持续提升治沙智能化、机械化应用水平,机械化铺设草方格、灌木平茬机、无人机播种等新装备新技术的引进,不仅解放了人力,更为大规模生态修复任务插上了科技的翅膀。
光伏治沙是防沙治沙战役中最具智慧的创举。在海南州共和县塔拉滩,整齐排列的蓝色光伏板宛如精心布设的屏障,将风速大幅降低,地表水分蒸发量也随之锐减,为生命的复苏创造了契机。
夏日走进园区,只见光伏板遮蔽的土壤上,青草已然织成绿毯,曾经的荒漠如今成了远近闻名的好牧场。据了解,如今的塔拉滩,已建成32个光伏生态牧场和56个集中放牧点。

铺设沙障。任龙祥 摄
生态治理结出富民果实
盛夏,柴达木盆地田野间连片的枸杞林肆意生长,一颗颗鲜红饱满的枸杞果,在阳光的照射下闪烁着迷人的光泽。清晨六时,都兰县夏日哈镇沙珠玉村的枸杞田已然热闹起来,来自本村及周边乡镇的采摘工人们,双手在枝叶间快速穿梭,手法娴熟地将枸杞果从枝头轻轻摘下。
“我每天能摘100多斤,差不多收入100多元哩!”说这话的是今年70岁的沙珠玉村村民曹存仁。“农闲的时候过来干活,既能活动活动筋骨,锻炼身体,又能顺便赚点零花钱!”曹大爷脸上洋溢着的笑容,成为这片枸杞地里最鲜活的丰收注脚。在沙珠玉村,像曹存仁这样依靠采摘枸杞增收的村民还有很多,枸杞产业实实在在地成为了他们的致富密码。
在柴达木盆地,枸杞树不仅成为助民增收的致富果,更化身守护生态的绿色卫士。当一棵棵枸杞树在这片土地扎根时,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便实现有机统一,生动诠释了青海生态产业发展的创新实践。
在沙产业的探索中,青海坚定不移地走生态产业兴林富民之路,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发展特色种植,“林+果+药”“林+草+牧”等创新经营模式遍地开花,为生态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青海治沙的漫漫征程中,生态治理与民生福祉如同紧密交织的两条纽带,协同共进,奏响了一曲治沙与富民的双赢乐章,由中铁二十三局承建、农林生态分公司主导实施的都兰县香日德河流域荒漠化防治与生态保护修复项目第二个标段,便是其中一个生动的缩影。
在实施过程中,项目积极采用“以工代赈”模式,230名当地农牧民参与到施工中来,他们在挥洒汗水的同时,不仅解决了就业难题,还在实践中不断学习,逐渐成长为本土生态治理的中坚力量。
青海强化科技联农带农,通过“技术培训+劳务增收”模式实施林草科技推广示范项目,组织农牧民学习苗木繁育、林下经济等实用技术,农牧民们在学习中提升技能,在实践中增加收入,生态治理的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就业能力也日益增强。
回首青海治沙的漫漫征途,科技赋能无疑是青海治沙的“智慧密码”。从曾经的沙进人退到如今的绿进沙退,每一步都镌刻着艰辛与汗水,更闪耀着智慧与坚守的光芒。青海将继续不断创新治理模式,加大科技投入,持续推进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用更加坚定的步伐向着建设美丽家园的目标奋勇前行。
(来源:青海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