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雨季特别漫长,淅淅沥沥的小雨、倾盆而至的大雨、电闪雷鸣伴随的狂风暴雨……面对这个形势异常严峻的汛期,云南依托“1262”精细化预报与响应联动机制,扭转了汛期防灾减灾工作被动防御的局面。
“1262”机制是“十四五”以来云南重点构建的防汛预警叫应体系。该机制即全省各地提前12小时、6小时、2小时发布精细到县、乡镇的强降水预警,完善以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为先导、递进式气象灾害预警服务的应急联动机制。该机制实施以来,我省因洪涝灾害死亡(失踪)人数降至个位数,2024年首次实现洪涝灾害“零伤亡”。
“1262”机制因创新破解山区防汛难测、难防、难救等问题,为全国山区、半山区防灾减灾提供了可复制的“云南方案”。
破局
聚焦堵点创新联动机制
云南山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94%,“无灾不成年”“一雨成灾”是我省自然灾害形势的真实写照。云南降水时空分布不均,汛期长达184天,集中了全年超85%的降水,因降雨导致的洪涝及其引发的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突发性强、破坏力大、损失严重,极易造成人员伤亡,历来是全国防汛救灾任务最重的省份之一。
2018年9月2日麻栗坡县猛硐乡特大泥石流灾害造成21人死亡失踪,2019年9月30日盐津县山洪泥石流灾害造成10人死亡失踪,2020年5月26日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山洪泥石流灾害造成8人死亡失踪……一系列灾害造成数十人伤亡,倒逼云南必须探索出一条符合省情的防汛新路。
2022年5月,丘北县山洪泥石流灾害成为转折点。省委、省政府痛定思痛,在复盘灾害、查找短板的同时,组团赴福建、浙江等省份考察学习,借鉴沿海地区短临预报与精准响应经验,结合云南“夜间暴雨强、预警落地难、特殊人员多、转移不主动”的防汛堵点,于当年6月建立“1262”精细化预报与响应联动机制,并在主汛期开展实践。
“1262”机制的核心是把“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从理念转化为可操作的流程。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1262”机制的特点是立足气象短临预报与应急响应的高效联动,将预警信息早一步精准推送至基层责任人和群众,实现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的转变;由单一部门线性防治向各级各部门综合联动转变,通过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机构改革部署决定,充分发挥防汛抗旱指挥系统效能,打破部门壁垒,实现气象、水利、应急等多部门数据共享和协同联动,并依托数字化平台,将12小时预警及时发布到乡镇、村组,推动防御措施关口前移,提升了基层响应能力,群众转移避险更加及时主动;针对云南实际作出科学设计,从防汛难点入手,以山洪地质灾害、中小河流洪水为重点,聚焦防汛堵点,牢牢把握住预报预警、指挥调度、力量下沉、转移避险4个关键环节,深入探索、不断创新,努力摸索出一套符合云南实际的防汛工作方法、应对机制。
迭代
细化网格健全防汛体系
从2022年的单点突破到今年的系统覆盖,“1262”机制历经近4年迭代,已从单一机制发展为9类17项配套机制的防汛体系,形成纵向贯通、横向联动的工作格局。
2022年是探索建立年,“1262”机制首次应用便显现成效,将当年洪涝灾害死亡失踪人数降至个位数。2023年进入拓展完善年,云南制定3个优化方案,细化预警叫应、会商调度职责,建立转移避险网格化管理机制,把责任压实到村组末梢。2024年为效能提升年,通过云汛达App等信息化手段,将预警发布到执行反馈时间缩短近90%,全年提前转移群众18.36万人次。2025年迈入成熟运用年,“1262”机制向住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文化和旅游等行业延伸,省自然资源部门牵头建立“四级”网格单元,强化“人防+技防”监测预警,积极构建全域全时地质灾害隐患风险综合防御体系;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出台建设工地防汛方案;省广播电视局建立应急广播机制,实现内涝、地质灾害、旅游景区等领域全覆盖。
经历4个汛期实践,“1262”机制早已深入人心。
今年台风“桦加沙”来袭时,麻栗坡县天保镇小寨村村干部通过“1262”机制及时组织转移群众,从发现山体垮塌迹象到成功将群众全部转移至安全地带,整个过程仅用时45分钟。“如果不是平时参加防汛转移避险演练、没有村干部连夜提前叫我们转移,后果难以想象。”一名村民说。
“1262”机制的落地生根,离不开责任、资金、人员、科技的全方位保障。
省委书记王宁6次召开专题会议部署防汛,2次坐镇省防指调度;省长王予波在强降雨期间彻夜值守;各级干部累计下沉57.23万人次,针对孤寡老人、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落实“一对一”转移措施。同时,云南全年开展防汛培训1.21万场次、演练5.64万次,覆盖389万人次,让群众从要我转移变为我要转移。
在云南,“五级书记抓防汛”不是口号:高级别暴雨预警时,本级指挥长必须进驻防办调度;今年起,有强降雨预警的州(市)、县(市、区),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夜间轮流值守。今年汛期,198名县(市、区)党政“一把手”夜间值守,乡镇干部全员下沉,村组成立防汛值班小组,形成“省—市—县—乡—村”五级责任链条。
科技赋能让防汛更“智慧”。通过云南省水旱灾害应急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及手机端云汛达App,25万余名基层责任人、网格员实时接收预警信息,实现“一键叫应、快速反馈”。资金保障同样及时,省级建立应急救灾资金、物资快速下达机制,今年已下拨3.86亿元支持各地抢险救灾。
立局
防灾减灾取得显著成效
“1262”不仅是一个机制,还是一股强大的合力。
在省委、省政府的强力推动下,省防办充分发挥牵头协调作用,水利、自然资源、住房城乡建设、气象、水文等部门按照职责分工积极作为、高效协同,形成防汛救灾合力。今年,省防办牵头联合会商调度,全省共组织防汛周会商22次,集中重点部门滚动研判汛情灾情,研究提出洪涝、地质、城乡内涝等灾害风险防范应对建议。当前,我省汛期实行每日一研判,建立跨部门监测专班,水利、自然资源等部门共享雨情水情数据;优化部门联合值班和灾险情信息报送等制度,汛期特别是强降雨过程期间,强化应急管理、水利、气象、消防等部门24小时联合值班值守,持续增强高效应对能力。
今年以来,我省已经历24轮强降雨,为近20年同期最多。入汛至今,全省依托“1262”机制精细化预报7.48万余期、预警3.27万期;各级防指“点对点”调度州(市)63次、县(市、区)1290次、乡镇5023次,各地组织干部下沉57.23万人次,提前转移群众18.48万人次,成功防范避让山洪、地质灾害114起;启动应急响应704次,相关部门累计投入抢险救援35.2万人次,排危除险1.5万处,解救被困人员4879人,最大限度避免了人员伤亡。我省65起成功避险案例获应急管理部、自然资源部通报表扬。央视专题报道今年5月31日独龙江暴雨洪水应对情况,点赞“1262”机制,肯定云南防汛成效。
“1262”机制是24轮强降雨中各级干部群众为抵御灾害撑起的民生之伞,是灾害来临前党委和政府为老百姓筑起的生命之盾,从中读出了以人为本,更体会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如今,云南“1262”机制已成为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推荐的典型经验,山西、内蒙古、浙江等省(区)纷纷前来学习。这份诞生于山区、成熟于实践的防汛方案,正为全国防灾减灾贡献“云南智慧”,书写着“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新时代答卷。
云报全媒体记者 朱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