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时节,走进位于腾冲市北海镇的云南云之凰健康科技有限公司灵芝种植基地,一朵朵透着赤红光泽的灵芝铺满地面。基地负责人黄永益介绍,公司与腾冲市沙坝国有林场合作,采取“公司+林场+专业合作社”的方式,在北海镇叫鸡山林场开展了500亩林下仿野生灵芝试种,并获得成功。目前,灵芝种植基地长期用工10人,每人每月工资平均约3500元,基地阶段性和临时性累计用工11000多人,支付工资120万余元。
“我家的100多亩林地租给公司,每年租金4.8万元,我常年在这里上班,每月工资4800元,一年也有10万元左右的收入。”北海镇打苴村邓家寨村民邓忠永笑眯眯地说。
这是保山市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的一个生动缩影。截至2024年底,保山市林下经济经营利用面积达446.9万亩,带动30余万群众就业,人均年增收1.4万元以上。
保山市林业和草原局局长蔺汝涛介绍,保山市制定《林下种植管理办法》等政策,促进林地经营管理效能与资源利用效率双提升,盘活人工商品林9万余亩,建成林下中药材种植试验示范基地3000余亩,合理优化公益林中集体林比例,使企业和林农最大限度享受林木权益。
2024年以来,保山市大力推进“国家储备林+林下经济”开发项目55万亩,并实施金融林企联村行动。截至今年8月底,全市林权抵押贷款余额6.68亿元,同比增长6.97%。
林下经济的富民图景,在保山比比皆是。这几天,位于昌宁县田园镇四角田村小龙潭村民小组的赤松茸种植基地,工人们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按照规范采摘新鲜赤松茸。这些赤松茸经过分拣、包装后,将销往全国各地。
“赤松茸不仅产量增加,还拓宽了增收渠道。以往,村民主要依赖采摘野生菌获取收入,季节性强且产量不稳定。”四角田村党总支书记段宏燃介绍,如今,赤松茸在冬春季节也能大量产出,群众收入更有保障,日子越过越红火。
为推动林业产业发展,保山市建立国家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4个,孕育林菌、林药、林蜂等产业。龙陵县依托中国农科院蜜蜂研究所等科研力量,培育林下养蜂专业合作社3个,养殖户826户,带动群众人均增收1.8万元。
同时,保山市引进10余家药企,形成种植、加工、研发、流通、销售完整产业闭环,累计培育国家、省级林业重点龙头企业37个,培育“腾药”“东方红”2个省级著名商标。积极探索发展以林促旅、以旅养林业态。截至2025年8月,累计建成国家级森林康养基地7个,森林康养景区42个、森林乡村447个,森林康养产业累计带动农民就业15.15万人。
龙陵县以深化集体林权改革为引擎,创新性引导林农以森林为基地、庭院为载体,充分利用森林和庭院空间走出一条林间种植、庭院栽培、网上销售的石斛花卉产业发展之路。龙陵石斛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获授“中国紫皮石斛之乡”荣誉称号。目前,全县发展“石斛森林+庭院经济”1100余户,带动就业2万余人,户均年增收超2万元。
在助力林农持续增收上,保山市以村集体或农户为单位,通过法定程序,将林地经营权统一流转至保山瑞源林业发展有限公司、云南腾森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涉及农户2800余户,支付流转费等1.75亿元。
保山市还积极推行“培训+认证+签约”培育模式,引导企业与农民签订管护合同,拓展工资性收入来源渠道。建立“资产确权—价值评估—动态持股—按股分红”可持续收益共享机制,形成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
隆阳区水寨乡海棠洼村有森林1.3万亩。近年来,村党总支引进保山景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流转山林400亩,惠及农户33户,种植重楼70多亩,年产松茸5吨、松露10余吨,为群众创收近500万元。同时,海棠洼村通过整合资源,大力发展特色生态旅游,全面提升村容村貌,先后荣获“全国生态文化村”“国家森林乡村”等称号。
向绿而行,林下生金。今后,保山市将接续深化林改,探索林下经济新模式、新途径,进一步提升产业附加值,延长产业链条,将资源优势真正变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
云报全媒体记者 李建国 杨艳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