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
云南网邮箱 云报邮箱
社会热点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社会频道 >> 社会热点 >> 正文
风云气象卫星:“天穹之眼”如何照亮美好生活
发布时间:2025年11月22日 09:42:14  来源: 人民网

原标题:风云气象卫星:“天穹之眼”如何照亮美好生活

近日,风云气象卫星服务全球133个国家和地区的消息引发广泛关注。这组在太空中守望地球的“中国造”天基观测网,正以其卓越性能将科技之光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民生福祉。从1988年首颗风云气象卫星成功发射至今,五十余年的发展历程,见证了中国从气象卫星的“跟跑者”到“领跑者”的精彩蜕变。

从“靠天吃饭”到“知天而作” 科技让农业更智慧

在黄淮海平原,农民轻点手机,就能通过智慧农业平台实时掌握作物长势。哪块田缺水、哪片地需要施肥,风云卫星的遥感图像一目了然。这套系统依托风云四号卫星的高精度探测,配合地面物联网设备,为农业生产提供精准指导。在东北黑土地,卫星指导的精准施肥减少了化肥用量;在西北干旱区,遥感监测显著提升了灌溉效率。曾经“靠天吃饭”的传统农业,正在向“知天而作”的智慧农业转型升级。

分秒必争 为防灾减灾救灾赢得宝贵先机

气象灾害突如其来,预警快一秒,安全多一分。风云四号卫星投入运行后,对暴雨、台风等灾害性天气的监测识别时效提升至5分钟,强对流天气预警提前至40分钟。其搭载的快速成像仪可实现每分钟一次的高清观测,一旦出现险情,立即启动应急模式,精准锁定灾害系统。近年来,我国每年发布各类灾害监测报告上百期,在多次重大气象灾害防御中,风云卫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守护绿水青山 绘制生态新画卷

风云卫星还是生态保护的“太空哨兵”。依托卫星遥感技术,我国构建了生态红线、“中国天气氧吧”等生态评价体系。环保部门通过卫星数据,可实时掌握大范围生态环境变化。从城市热岛效应到水体植被覆盖,从生态红线监管到“双碳”目标跟踪,风云卫星持续为绿色发展提供数据支撑,用科技力量守护着祖国的绿水青山。

跨越“最后一公里” 让科技真正惠及民生

高科技不应高悬云端,而要落地生根。风云三号G星的降水测量雷达可准确捕捉毛毛雨的降水量级,填补了我国倾斜轨道降水立体探测空白。在广大农村,农民通过手机就能获取通俗易懂的农业气象信息;在草原牧区,卫星帮助牧民了解草场长势;在沿海渔场,预警信息助力渔民安全生产。这些贴近生活的服务,正是风云卫星跨越“最后一公里”、展现民生温度的生动体现。

守望空间天气 筑牢太空安全防线

风云卫星不仅是观测地球的“天眼”,更是守护太空安全的“前哨”。依托天地一体化空间天气监测平台,它持续追踪太阳活动、高能粒子与地磁变化,为神舟系列飞船、嫦娥工程等重大航天任务提供关键气象保障。2025年推出的全球首个空间天气AI大模型“风宇”,更将预报精度显著提升。从卫星导航到航天发射,从航空安全到电力防护,风云卫星正默默守护着我们“看不见却离不开”的空间环境。

从“跟跑”到“领跑” 展现中国全球担当

通过世界气象组织,中国向全球共享风云卫星数据。风云二号H星定点于东经79度,覆盖亚太乃至“一带一路”沿线地区;风云四号A星在国际上首次实现垂直探测与成像同平台工作。从周边国家的洪水监测、干旱预警,到极地科考的气象支持,中国正从气象科技的“跟跑者”,成长为全球治理的“贡献者”。2024年全年发布全球卫星遥感监测服务专报113期,国际用户总体满意度达82%,风云卫星已成为支持联合国“全民早期预警”倡议的重要力量。

展望未来,随着新一代风云卫星的规划实施,中国气象卫星必将迈向新高度。这双深邃的“天穹之眼”,也必将持续照亮民生发展之路,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更为磅礴的中国智慧与中国力量。(姜有益)

责任编辑:小云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网微博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