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
云南网邮箱 云报邮箱
云南看点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社会频道 >> 云南看点 >> 正文
【收官“十四五”谋篇“十五五”】贡山县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执生态之笔,绘就绿富同兴新画卷
发布时间:2025年11月27日 08:04:09  来源: 云南网

青山秀水边的独龙族村寨。记者 李寿华 摄

护林员开展防灭火宣传工作。贡山县委宣传部 供图

  初冬,行走贡山大地,怒江碧波荡漾,天空白云悠悠,独龙江峡谷绿意盎然。高山村寨树林茂密,山地沟箐草果透碧,农家乐、客栈游客熙攘,呈现出一幅生态好、产业兴、百姓乐的秀美画卷。

  守护:

  山山有人守

  箐箐有人护

  山径树影间,李玉花和同伴们涉河流、钻山沟,巡山护林。2016年,李玉花被选聘为独龙江乡迪政当村生态护林员。9年来,她用双脚丈量青山,保护野生动物和野生中药材。

  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有上千个像李玉花那样跋涉山水间的护林员,如流动的哨兵,用脚步和汗水,默默守护着广袤森林和近百公里国境线。

  “现在,毁林开荒、非法捕猎现象没有了。林木一年比一年茂密,江水、河水越来越清澈,野生动物也多起来了。有时熊、猴子还跑到村寨里呢。”李玉花说。

  党的十八大以来,贡山县干部群众把生态保护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最大本钱,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创建工作列入县委、县政府的重点工作,成立了县委书记、县长为组长的生态文明示范区创建领导小组。紧紧围绕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及美丽中国建设,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体制机制,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陡坡治理、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复垦复绿等生态保护建设工程,全面打响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行“生态护林员+”林长制、河长制、路长制、片长制模式,构建“山山有人守、箐箐有人护、江河有人管”的生态保护格局,284062.99公顷森林、73条河流得到有效管护,闯出了一条具有贡山特点、富于时代特征、符合贡山实际的生态发展之路。

  在茨开镇一家加油站,怒江州生态环境局贡山分局执法人员正在开展油气回收检测工作。去年以来,贡山县聚焦重点领域与关键环节,精准、科学、依法治污。今年1月至10月,贡山县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100%,县级及以上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怒江、独龙江水质稳定达到水功能区划要求,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良好,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76.92%,村庄垃圾处理设施覆盖率达96.83%。

  绿水逶迤去,青山相向开。如今,绿色成为贡山最亮眼的底色。森林覆盖率达64.83%,莽莽山野中,99种高等植物和145种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共享绿色净土。

  “贡山是原始生态保存最完整的区域之一,有着未经尘世雕琢的自然之美。”旅居丙中洛的云南省人文摄影师骆忠华说。

  植绿:

  共绘青山画卷

  厚植生态底色

  艳阳下,独龙江乡马库村河边,村党总支书记马成华和村民们挖坑种树。今年5月的暴雨灾后重建中,村里在修复农田、房屋的同时,补植补种。这场罕见的暴雨灾害,让乡亲们真切地感受到生态保护的重要性。

  “生态环境好,我们的草果产业、旅游产业才能长久发展,乡亲们增收致富才有保障。”马成华说,灾害过后,乡村干部带着大家一边修复道路、产业路,整理草果地,一边在路边、江边、河边、村边种树增绿,修复被洪水损毁的美丽庭院。

  2025年8月15日是第三个全国生态日。贡山县千余名干部群众在捧当乡、丙中洛镇等沿江坡地、面山地带挥锹铲土,栽下了一棵棵红豆杉、冬樱花、四季茶花、金叶女贞等植物,为绿美贡山再添新绿。

  开展大峡谷环境提升三年行动计划,每年3、4、5、6月开展全民植树,5·20义务植树暨高黎贡山绿树认养活动和“怒江花谷”建设覆盖全境。近年来,贡山县持续推进以蜜源花卉种植、安置点人居环境绿化为重点的绿美贡山建设,种植杜鹃、樱花、山茶花等特色树种129.2万株,完成陡坡地生态治理项目0.8万亩、天保工程公益林建设2万亩。种一棵树,增一片绿,已成为贡山县各族群众的共识,生态建设与绿色生态经济协同发展,城乡各地绿意盎然。

  “贡山的天蓝蓝,贡山的水绿绿。”这首《贡山情歌》唱响怒江大峡谷的背后,是贡山发展理念、发展方式的“绿色升级”。

  “以前群众想的是多种苞谷、洋芋,现在想的是多种草果多栽树,让村寨绿起来,让庭院美起来,让日子好起来。”马成华说。

  生态“高颜值”和发展“高质量”齐头并进,贡山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硕果累累。2024年年平均空气负氧离子含量达每立方厘米4295个,荣获“中国天然氧吧”称号,独龙江乡获得全国“森林文化小镇”称号,独龙江入选国家第三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秋那桶村入选“中国最美村镇”,迪政当、闪当等9个行政村荣获“省级森林乡村”。

  转化:

  推进绿色产业

  结出发展硕果

  岁末寒冬,一批游客入住丙中洛镇扎那桶自然村村民杨正祥家的客栈。扎那桶一江绕村、树林茂盛、风景秀美,民族风情浓郁,是游客们休闲避暑的最佳地。

  从最初的2间木楞房到今天的4幢平房,杨正祥依靠乡村旅游业和林下产业,过上了小康生活。“我们村35户人家有8家农家乐。”杨正祥说,生态好,产业兴,怒族和藏族人民靠山吃山,过上了幸福生活。

  生态是贡山文旅发展的“活水源头”。贡山县把自然风貌、乡村野趣与民族文化转化为文旅产业发展动力,因地制宜开展“生态旅游+观光农业+旅游业”项目建设,引导农民群众发展中药材种植、稻田养鱼、水果等产业,端上了生态碗,吃上了绿色饭。

  又到一年草果采摘季。普拉底乡其达村山野一片忙碌,无人机、溜索将一袋袋草果从深山运送到公路边,红彤彤的草果艳红了丰收的山林。“今年价格好,草果产值可达400多万元。”其达村党总支书记余钰苇说,县、乡党委、政府引导群众栽水冬树、种草果,十多年奋斗,村里环境一天比一天美,群众日子一年比一年好。

  捧当乡一处暴雨冲毁的地块里,乡党委、政府工作人员和县直有关部门工作人员现场研究生产路、绿色产业、乡村旅游灾后重建方案。

  “在县委、县政府统筹协调下,多部门合力攻坚,自觉把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和绿色产业工作抓在手上、管在日常,打通启动转化通道的开关,将美好蓝图一步步变为现实。”怒江州生态环境局贡山分局局长姬学新说。

  生态好,百业活,一域兴。这几年,贡山县积极探索生态经济化、经济绿色化的有效路径,加快完成“一县一业”“一村一品”建设,推进草果、草莓、山药等种植业,厚植绿色产业底蕴,扩展生态红利。

  牢牢守住发展与生态两条底线,让优良生态环境成为各族群众的“幸福不动产”“绿色提款机”是贡山县的长远目标。目前,贡山县中华蜂养殖达3.01万箱,种植草果34.74万亩,发展木本油料66.7万亩,打造出独龙江乡、茶腊、秋那桶、雾里等民族村寨和旅游特色村(镇),生态产业“产金出银”,好风景变大“钱”景,成为“两山”理念的生动实践,各族群众的幸福日子如七彩独龙毯般铺陈开来、延伸向前。

  云报全媒体记者 李寿华

  独龙峡谷披绿装 各族群众享安康

独龙江草果大丰收。通讯员 杨时平 摄

独龙江乡美丽庭院。

  冬季,独龙江峡谷林木萋萋,绿水蜿蜒,美景如画。

  吃过早饭,马库村护林员迪仙花像往常一样,带上水壶、砍刀、干粮,与同伴们钻进大山。

  “进入冬季,是护林防火的关键时期。我们得时时在山中和村寨周边林地巡护。”迪仙花说,她的日常工作除了要做好日常巡山管护外,还要向村民宣传保护生态法律法规、护林防火知识,及时制止乱砍林木、捕猎和采挖野生中药材等破坏生态的行为发生。

  从村子到山林的巡护之路,迪仙花风雨无阻。攀悬崖、过激流、穿密林,与大山为伴,和林木鸟兽为友,在野兽嘶吼的林区,她和全乡376名护林员用脚步丈量每一寸高山,守护着这片土地上的一草一木,守护着山脚下美丽的家园。

  为保护生态环境,当地出台了《独龙江保护管理条例》《独龙江乡乡规民约》,实行严格的生态补偿机制,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政策,让山上的老百姓下山住进安置房,坡度25度以上的坡耕地全面退耕还草。

  如今,独龙江乡森林覆盖率达93.10%,独龙江流域有高等植物2278种、野生动物104种,成为名副其实的自然地貌博物馆、生物物种基因库。

  独龙江畔,巴坡村党总支书记木京龙进组入户,宣传组织化收购草果带来的利好。10年发展,巴坡村成为独龙江乡草果第一村,种植面积达2.4万亩,产值超453万元,户均收入超2万元。

  “家家有草果地,少则三四十亩,多则上百亩。户户有存款,很多人家还买了车。”木京龙说。

  曾几何时,受特殊的自然条件和社会发育程度制约,独龙族群众靠“轮歇烧荒、刀耕火种”的传统生产方式生活,树越砍越少,山越烧越秃,日子也越来越贫困。

  党的十八大以来,独龙江乡顺应自然规律,科学组织和安排生产生活。坚持生态保护、生态产业、生态补偿三管齐下,逐绿而行。草果、花椒、重楼、灵芝、黄精等绿色产业和乡村旅游业齐头并进、融合发展。满目青山变成“绿色银行”,独龙族群众端上“旅游碗”、吃上“生态饭”。

  一家新建的农家乐里,龙元村农家乐带头人丁玉萍在庭院整理卫生,丈夫孔国强在菜园劳作,为旅客接待做准备。“以前家里只有两间屋子,来个亲戚就只能在火塘边睡了。”丁玉萍说,如今,家里盖了新房,建了卫生厕所,庭院里种上了花草树木,屋后开辟出小菜园,很多游客慕名而来,农家乐的生意红火。“卖草果、白芨加上农家乐的收入,一年收入超过3万元,日子是越来越好了。”丁玉萍说。

  家园变花园、民房变客房、农民变旅游从业人员,丁玉萍一家生活的变迁,是独龙江乡群众生产生活方式悄然转变的一个缩影。

  草果8.37万亩、重楼738亩、葛根695亩、黄精505亩、仿野生白肉灵芝248.5亩、羊肚菌663亩,养殖独龙牛1153头、独龙蜂11250箱、独龙鸡72000羽。从贫困孤岛到幸福峡谷,独龙江乡“绿色宝库”提档升级,“绿色家底”更加殷实。

  独龙江奔涌如昨,激流之上万象更新。

  迪政当村村民陈永华把自家空闲的房间装修成客房,建起土鸡养殖场、帐篷营地,成为游客体验独龙族农耕生活的好去处。文面女李文仕带着独龙族妇女编织独龙毯、制作独龙毯制品,传统与时尚接轨的独龙毯手提包等产品卖到了上海。如今,独龙江乡群众户均存款超过5万元,92%的家庭有了机动车,绿色产业和乡村旅游业齐头并进,生态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生态优美、生活富裕、乡风文明的独龙江乡正绽放新颜。

  云报全媒体记者 李寿华

  贡山县生态环境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大队长王国柱——

  守护碧水蓝天

王国柱(左一)在工作中。记者 李寿华 摄

  周末,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生态环境局贡山分局生态环境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大队长王国柱携带执法用具,到县城餐馆、加油站、河道等地走访、巡查。

  “上班早来一点、下班晚走一点、休息日再苦一些。”这是王国柱对爱岗敬业含义的诠释。

  从事环境执法29年,王国柱以“白加黑”“5+2”的工作节奏和“不信学不会、不信干不好”的拼劲,逐渐成长为精通生态环境保护综合业务的内行人。29年来,他参与执法行动2500多次,办理案件65起,调解处理环境信访案件70余件,实现受理率、处置率、回复率三个100%,群众满意度超90%,让碧水蓝天得到了强有力的保护。

  初入行时,王国柱对环保执法的理解更多停留在铁面无私上。

  “当时觉得,执法就是严格按法律法规办事,对违法行为坚决处罚。”王国柱说,在办理一起未批先建案件时,他严格按照程序调查取证、下达处罚决定书,整个过程规范却缺少温度。当事人那句“你们就知道罚款”的抱怨,让他开始思考环境执法的更深层意义。

  后来,在办理一件未验先投案件时,王国柱没有简单地处罚了事。针对企业环保法律意识淡薄与环境管理水平的不足,他连续三天亲赴企业宣传讲解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法规和政策要求,耐心指导企业完善污染治理措施,联系技术专家对企业进行全面指导,将生硬的法条转化为可操作的整改步骤。企业在他的指导和帮助下,顺利完成了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生产效益也得到提升。

  “你们执法原来是来帮我们的。”企业负责人真挚的感叹让王国柱深感欣慰。环保执法不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对立,而是守护家园的携手同行。

  “执法办案不是简单的行政处罚,而是沟通共建的过程。”面对违法企业,王国柱坚持严格执法与温情帮扶相结合,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化身“环保医生”,为企业“诊断”环境问题,“开具”治理良方,成为企业贴心的执法帮扶人,许多原本对环保执法有抵触情绪的经营者最终成为环保的积极响应者。

  在处理一起餐馆油烟扰民投诉时,王国柱前后来回跑了6趟,反复协调,帮助餐馆找到了合适的油烟净化设备,又协助办理相关手续,最终圆满解决问题。

  王国柱办公桌上那本翻得起毛的《环保法律法规汇编》,记录着他从普通执法人员到业务骨干的成长轨迹。多年来,他不断学习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与环保相关方针政策、法规及污染防治技术,攻读资源环境管理大专学历,勤学奋进,成了单位的“业务通”“活字典”。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美丽中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对于这些年生态环境的改善,王国柱深有体会地说:“山坡沟箐处处是绿色的草果和林果,村寨社区草木葱郁,天空越来越蓝,水越来越清。”

  “走一走,看一看,心里踏实。希望我们这一代环保人的守护,让碧水蓝天永存。”王国柱说。

  云报全媒体记者 李寿华 通讯员 杨建伟

责任编辑:孙寅翔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网微博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