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人死了,也就像是睡着了一样,我们安慰好丧属,其余也没什么好考虑的。慢慢的也就习惯了,工作反而越干越有劲了。”说到这里,她露出了朴实的笑容。
眼前这位48岁的女性,个子不高,面庞黝黑,眼神中透出的坚毅与睿智。面对世俗的压力和社会的偏见,她用23年的执着与勤恳,在这片灰色而凝重的天空下,默默地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别样人生。
她,就是云南个旧市殡仪馆(市骨灰公墓管理处)后勤引导组组长——李丽芬。
既然选择,就无怨无悔
1994年4月,李丽芬背负着世俗偏见的巨大压力走进市殡仪馆工作。
殡葬事业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普通人常常对其感到畏惧,甚至对从业人员敬而远之,殡葬工作者一直以来都承受着莫大的压力。
从事这个行业,男性已属不易,更何况是一名女性?不少亲戚、朋友都纷纷劝说她放弃这份工作,甚至因此远离她。
尽管委屈、哭过,但生性倔强的李丽芬不为所动,耐心地说服了家人,向朋友解释,勇敢地接受了这份平凡而特殊的职业。
虽然迈出了抗压的第一步,但更大的压力还是殡葬工作本身。
当时,个旧市殡仪馆在远离城市一公里多的山上,工作人员少,工作性质特殊,工作人员需要长期住在单位上,夜晚常常一个人当班到凌晨一两点,正常情况下一个月能回家2次;工作条件差,工作不分男女,既要接运遗体,还要为遗体化妆整容、火化遗体等,尸臭难忍,有的还让人毛骨悚然。
这样的经历,让李丽芬感觉有些害怕,她心中也藏着很大的压力。但是她没有退却,克服着内心和外界的重重压力,以女性的柔弱诠释着对逝者的爱,以女性的温暖诠释着对生命的尊重,用自己的坚持与执着,把殡葬事业当成了自己生命的一部分。
工作拼命、从不计较个人名利得失、爱岗敬业……说起她,同事们是满满的夸奖和深深的折服。
由于工作成绩突出,1998年,李丽芬被组织任命为后勤引导服务组组长。担任组长后,她和所有组员一样,引导丧属办理火化业务,空闲时抢着干脏活累活,打扫卫生、修剪树枝、班后制作花圈和丧葬用品等,把整个班组拧成一股绳。
2012年10月,李丽芬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更是用最高标准要求自己,起到了先锋模范的带头作用,感染和激励着身边每一个人。
作为党员,她积极参加局党委组织的城区爱心义工服务联合会,主动联系挂钩老人,问寒问暖,她多次被单位评选为先进个人,参加省殡葬职业技能鉴定站组织的技能培训,并持有后勤引导员高级工证书。
寒来暑往,李丽芬始终坚持在自己的岗位上演绎着一曲曲动人的真情服务之歌。
干一行爱一行,默默无闻
殡仪馆的工作是为生命的谢幕服务,每一个流程、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动作都要表达对生命的尊重。
她总是把丧属当亲人,为更好的为丧属服务,她自学了丧葬心理学、服务礼仪学、殡葬文化等知识,用知识充实自己,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在工作中,做到了仪表端庄、服务规范、态度和蔼、彬彬有礼、服务用心、工作到位,力求让每位丧属悲伤而来满意而归。
“殡仪工作无小事。”在空闲时间,她经常想,面对悲伤的丧属,如何能将工作做得更细、服务得更好,她一直坚持在第一时间为逝者及丧属提供各项服务,严格遵循亲情服务的理念,严格履行着“零差错”“零事故”服务承诺。
至今,有一幕让她记忆犹新:
2014年4月的一天,一个女孩流着泪,感动地握着她的手不肯放下。
女孩的父亲因吸毒去世,由于家庭条件困难,女孩伤心欲绝,几次哭晕在火化车间外。
当她得知这一情况后,马上从办公室赶过来,把水和毛巾拿给女孩,不断地安慰开导女孩,引导其办理相关火化业务。
像这样的情形,她经常遇到,这对于所以丧属来说,灾难不能忘记,而更不能忘记的,是当灾难来临时,是李丽芬和殡仪馆的全体职工在默默地为他们做着点点滴滴,和他们共同承担着灾难和不幸。
23年来,李丽芬在这个特殊的行业奉献了整个人生,她不仅收获了很多荣誉,更收获了无数逝者家属的感激和谢意。
2016年她被个旧市委宣传部,个旧市妇联评为“感动个旧·最美女性”;2017年被红河州妇联评为“红河州巾帼建功标兵”;2018年被云南省妇联授予“云南省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
面对荣誉,她总说,我只是一名普通的殡葬职工,没有什么荣誉和职务,但她热爱殡葬这份工作,在这里她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天地,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殡葬事业就是我生命的一部分,我是殡仪馆的人,离不开了。”岁月的磨练,让已经年近知命的李丽芬,更加倔强,也更加地坚定和勇敢。
云南网记者 杨之辉
清明节特别报道:
云南推行节地生态安葬 去年节约土地2700多亩12万立方米木材
遗体美容师刘光粉:用双手温暖一份冰冷的职业 让逝者安息让生者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