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看点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社会频道 >> 云南看点 >> 正文
红色热土展新图——从全国脱贫攻坚先进看奋进昆明(中)
发布时间:2021年03月31日 14:53:00  来源: 云南网

  远看如高山耸立,近看如钢枪林立。抬望眼,红旗迎风扬,指引前进方向。在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七星镇,“中央红军‘4·29’渡江令发布遗址”纪念碑巍峨矗立,长征精神和脱贫攻坚精神在这里赓续传承,续写着“一镇带三村”“一镇六村”示范建设等乡村振兴新故事。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长征永远在路上。昆明市三个脱贫摘帽县(区)正切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努力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让脱贫成效更可持续。红色热土日益呈现出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美好图景。

  增收有路 搬出大山天地宽

  从连绵大山搬进城区的东川“新市民”,住着东川城里最具标志性的新房子,享受着就近就医就学就业的便利,幸福感从未像今天这般真切而强烈。

  “挪出因民镇的穷窝子,生活就多了盼头。”在易地搬迁扶贫车间里,搬迁群众王继琼一边组装电子元件,一边唠起家常说:“在家门口上班,只要舍得苦,每月能挣3000多块钱,这种好事儿以前想都不敢想。”

  王继琼不敢想,很多群众没想过。但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东川区委书记胡江辉却想得透透的——东川是昆明市唯一的深度贫困县,有近三分之一的贫困人口居住在“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边远山区,不仅要易地搬迁,而且要让搬迁人口真正“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可融入”。

  在胡江辉的决策指挥下,东川区一次性实施了8740户32771人的易地扶贫搬迁,城镇化安置率高达95.76%。东川还探索实践出易地扶贫搬迁进城安置“12个方面48个步骤”,率先出台了“1+6+13”后续发展系列政策,形成“四全六配套”的“东川模式”,被国家发改委肯定并全国推广。

  如今,在东川城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为民服务站、就业服务站、卫生服务站、扶贫车间、农贸市场等应有尽有,群众办事“一站式”办结,就业帮扶“一条龙”服务,看病就医“一张卡”通用,娃娃上学有公交专线,“讲感恩、讲诚信、讲法治,比发展、比和谐”的“新时代新民风”蔚然成风,搬迁群众俱欢颜。

  “务工就业一人,脱贫致富一家。”对王继琼和工友们来说,这是当下稳步发展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

  为多渠道促进就业,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东川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持续打好技能提升、就近就地就业、劳务协作等“六大行动”就业扶贫组合拳,着力巩固脱贫成果。同时,聚力乡村振兴,全面做好人才振兴工作。

  既促增收,更守底线。为守好来之不易的脱贫成果,东川区探索建立了“五个一”精准防贫监测预警和帮扶工作机制,全方位破解“防范返贫、新增致贫”难题。

  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寻甸县扶贫办主任朱石祥,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扶贫办积极推动所在县创新工作方法,全面加强对易返贫致贫人口的监测,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兴业有方 富民强村日子甜

  春暖草莓香,日子如蜜甜。在昆明库森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草莓种植基地,不少村民在这里挣到工钱、学到技术,一些种植大户的创业梦想从这里起航、渐见成效。

  库森草莓是寻甸县金所街道草莓产业的起点。“2017年之前,金所没有栽种一亩草莓,在库森公司的带动下现已发展到1070亩。”金所街道党工委书记张应堂说,街道现有草莓育苗品种280余种,年育苗近4000万株,草莓鲜果年产量达3000吨,草莓产业年产值达2亿元。

  从0亩到1070亩,既体现了产业发展速度,更凸显了脱贫攻坚质量。

  脱贫攻坚以来,寻甸县创新组织形式,按照“一县一业、一乡一特、一村一品”思路,着力打造“369”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壮大扶贫产业,实现贫困村有1至2个主导产业,贫困户有1至2个产业增收项目,荣获了全国脱贫攻坚奖组织创新奖。

  在金所街道,草莓、多肉、玫瑰花、云岭牛、功山羊、光伏发电等产业遍地开花。额秧村占地230亩的光伏发电项目让“棚上发电、棚下种植”成为现实,每年发电收益加上土地流转和设施设备出租收益,总计在200万元以上,是以前种植农作物收益的20倍左右。目前,街道正加快推进“一篮果”建设工程,力争2021年实现草莓种植规模达5000亩以上,“十四五”期间达15000亩以上。

  产业兴,事事兴。产业发展不仅带动了农民增收,还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截至2020年底,金所街道10个社区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全部在20万元以上,其中有6个社区超过30万元,为推动乡村振兴汇聚了强劲动力。额秧村村民袁东生说:“产业强了,村庄美了,老百姓的日子更好过了。”

  寻甸脱贫摘帽后,朱石祥建议在全县范围内因地制宜建设乡村振兴试点工程,并综合运用产业扶贫政策,在16个乡镇(街道)各建立1个预警帮扶产业示范点。如今,看着一个个特色产业开花结果,他的心里美滋滋的。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东川区“一县一业”10万亩花椒产业稳步推进,正大集团300万只蛋鸡全产业链、东方希望集团100万头生猪养殖等重大项目加速推进。禄劝县因地制宜发展撒坝猪、乌骨鸡、黑山羊、核桃、板栗、高粱等特色产业,初步形成了“百万亩经济林果、十万亩中药材、万亩特色水果”的特色产业发展格局。

  治本有招 志智双扶增动力

  教育扶贫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禄劝脱贫摘帽后,禄劝县扶贫办协助县委、县政府及时制定完善“1+1+23”后续巩固提升体系,全面对务工增收、产业发展、教育扶贫等工作进行细化分解,确保“近期靠就业,中期靠产业,远期靠教育”行有参照、做有标准。

  近年来,禄劝县投入50多亿元资金精准实施教育扶贫,办出了令全国瞩目的“富教育”。禄劝县职业高级中学校长杨兴福表示,禄劝职业教育“成就一人、致富一家、带动一片、福泽三代”的脱贫连锁效应,为全县少数民族地区贫困群众脱贫奔小康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学校着力办拿得出手的职教,给看得上眼的岗位,讲说得出口的故事,让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和留守青少年‘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用得上’,形成了‘入口旺’和‘出口畅’的良好发展态势。”杨兴福说,学校积极创新政校企合作模式,扎实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向纵深发展,学生就业率达98%以上,学生平均月薪收入达4500元。

  走进禄劝县职业高级中学,“赴日本斯巴鲁总部公费研修一年的9名学生,月收入均在1.2万元左右;在南光集团就业的25名学生,年收入均超过15万元”的职教扶贫成就让人津津乐道。云龙乡苗族学生龙世光成“致富明星”,让父亲住上小洋楼的佳话更是在全县广为传颂。

  禄劝县还建立了每年3200万元的教育扶贫基金,在全省率先实施县域内农村家庭学生高中阶段免费教育;与成都七中“联手”实施网络直播教学,探索出一条城市优质教学资源与乡村学校共享的教学之路。全县教学质量稳步提升,近三年先后有5名同学被清华、北大录取。

  结合少数民族学生能歌善舞的特长,禄劝县开创了“音乐扶贫”新模式,打造出“禄劝崇德小学彝苗童声合唱团”这张亮丽名片,向全国展示了教育扶贫的另一种全新内涵。

  教育扶贫,“扶智”更“扶志”。在伟大长征精神和脱贫攻坚精神洗礼下,彝山苗岭飞出的“百灵鸟”增强了民族自信,扬起了理想风帆,展开了追梦翅膀……

  面向未来抓教育,正成为全市脱贫地区谋发展、促振兴的有力抓手。例如,寻甸县依托华东理工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的“教育+”帮扶活动,全力走好“后扶贫时代”的乡村振兴道路。东川区李子沟村依托“紫霞书院”等载体,把巩固教育扶贫成果走稳乡村振兴路子融入日常、做在平常。

  云南网记者 茶志福

  相关链接:

  锦绣山河气象新——从全国脱贫攻坚先进看奋进昆明(上)

责任编辑:董明强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