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早读云南日报》!”这是每天清晨云报客户端APP向读者推送的第一条信息。指尖一点,当天的《云南日报》便来到手机屏幕上,和读者一同走进新的一天。几乎同一时间,当天的《云南日报》报纸已经装上邮车,奔赴全省各地……印刷车间里的轰鸣渐渐平息下来,彭军和同事们再次检查印刷设备,“报纸匠人”的一天即将在清晨中结束,又将在夜晚开启。
当我们与彭军碰面时,已是凌晨两点。刚过立春的昆明尚未回暖,走出车间的彭军禁不住打了寒颤,虽然只是穿了件薄外套,但握手时,他手心的温度很高。
彭军是云南日报报业集团印务中心印刷部副主任,他和报纸打了整整27年的交道。从1997年正式参加工作,听闻过铅与火时代的故事,经历了Y型印刷机到H型印刷机的换代,也习惯了黑白颠倒的日子,更习惯了从报纸上获取新闻。
“白天的奔波属于记者,前半夜的枯燥属于编辑,后半夜劳累的,那是印刷师傅。越是夜深人静,印刷师傅越忙碌。”彭军说,印刷部负责的是纸媒生产链条的最后一个环节——新闻的落地。
凌晨3点,机器轰鸣,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油墨味。即使只是戴着口罩走在其间,我们依旧被呛得眼角泛泪。而在设备带来的30多度的高温中,印刷师傅们正全神贯注。
75机(每小时可印刷7.5万张)机长张思源将ps版送上机器,开始最后的印刷过程。即使在冬天,工人们也穿得很单薄。“机器全部启动之后,这里都热得出汗。”彭军说:“每次开机,都是一件很有仪式感的事情。”新闻纸被机械臂装载到印刷机上便开始运转,通过H型印刷机时,墨水喷头在高速旋转的滚筒上对新闻纸进行喷墨,这时候可以闻见油墨味和新闻纸的香味。为了保证每个喷墨头能够精准地喷出需要的墨水量,工人必须全神贯注地抽检刚印刷好的报纸,并根据印刷效果调整喷墨量。
“因为速度很快,每个环节必须衔接紧密,每个岗位必须集中精力。”彭军说:“只有在走出印刷车间的时候,才能觉察到周围的安静与温度的变化。”
“印刷厂可以分为纸架车间和印刷车间两部分,纸架车间只有上纸一个环节,而印刷车间则由印刷、包装、抬报、拉报环节组成。”彭军介绍,纸架车间共有11个纸架,常规情况使用6个纸架,《云南日报》用新闻纸每卷约半吨,10分钟可消耗一卷。可以说,只要开机,纸架工就完全闲不下来,他必须时刻监视着纸架,发现快消耗完的新闻纸时马上预备好新的一卷,否则下一个环节就跟不上。
在印刷车间,最亮的地方是操作台,色温6500k的台灯保证了印刷师傅可以一眼就识别出报纸上照片是否色差、字体是否黑实或是套准精度不够,以便随时做出调整,保证油墨转移量足够,报纸不失真。
即使已经干了27年的彭军都会仔细看抽检报纸的各个细节。他说:“虽是基本操作,但即使印刷任务量再大,也不敢耍一点马虎。”
目前,彭军所在的印刷厂每天要印刷近10种报刊,年印刷报纸量5.6亿对开张,书刊印刷1.2万令(1令=1000个单张),数码印刷7.55万平方米,枯燥的工作让很多年轻人望而却步。59个人的印刷部人员构成“老龄化严重”,40%以上的工人都是接近50岁,30岁至50岁的工人也占40%。彭军对选择这行的年轻人的建议简单又严苛:“你要在这儿干,就踏实干;你要真有什么想法,趁早,别在这儿混着。”
彭军回忆起了他最忙碌同时也是能力得到快速提升的时光,异常兴奋。“2001年1月1日,为庆祝新世纪第一个元旦,《云南日报》出版百版世纪珍藏特刊。那时任务量极大,连续3天3夜,吃住都在车间里。”
可令彭军没想到的是,再一次吃住在车间,竟是由于责任心驱使。“上一次是兴奋,带来的是能力提升的喜悦。”他说,而这一次坚守,则是因为责任。
2022年末,在新冠肺炎疫情中,采写编发各个环节都面临人员感染的困难,坚守着“我们是日报,更是为一省之事发音的党报,不可一日不出。”的信念,云报的记者们冲锋在城市农村间,报道疫情防控一线进展;编辑们带上行军床,连续近一个月坚守办公大楼;印刷师傅们,依旧在热火朝天的环境中严把报纸生产的最后一道关口。
“为降低感染风险,保证报纸顺利出版,印刷部全员在车间同吃同住。”彭军说,就算这样还是有很多工人都感染了。“每个人的症状不同,轻的多干点,重的多休息一会。”彭军说,就比如纸架车间就安排了两名工人,因为干的是体力活,所以提高了轮换频率。
“其实,当时都不定员定岗了,哪个岗位有需要就去顶上。”彭军说,刚参加工作的激情已经褪去,但是自己有义务坚守岗位,新闻落地的环节不可以缺少谁,也更像一种创业状态。
“对行业的敬畏,更是对读者的尊重。”彭军说,因为这一次经历,整个队伍凝聚力更强,大家对职业多了一分敬畏,在提升专业能力的同时,更提升了自身的责任意识,“文经我手无差错、事交我办请放心”的信念更是刻到骨子里。
“由于报纸的特殊属性,我们对节假日的几乎没概念,十一、过年都要值班。工作27年,我在车间过了21个大年三十。”彭军说。
让每一台机器稳定运行,将每一份报纸印刷得干净平整,就是他们这个群体对于报社一直坚持传播 “主流思想、权威资讯、人民心声”的最好回应。
记者在白天奔波,编辑在前半夜改稿,印刷师傅在后半夜忙碌,邮递员清晨出发,将报纸送到省内各地,这是《云南日报》的整条生产链。
近几年来,纸媒唱衰论甚嚣尘上,但彭军依然对这个职业保持着敬畏之心。不断抽检报纸,是为了对其进行校对,除了看照片是否有色差,还要看大标题、图片、日期等等,不敢有一丝马虎。即使已经干了27年,规定动作一个也不能少。
彭军相信,只要整条生产链上所有环节都是认真完成的,那么自己的工作就是有意义的。做好自己分内事,就是对下一个环节同事的尊重。“云南日报记者提问很细致,是为了保证编辑能够掌握新闻事实;编辑编稿很严谨,是为了保证新闻事实不出差错,而我们对报纸的抽检也是为了准确。”他说,虽然信息极大丰富,获取信息的渠道多元,但自己总会去报纸找相关信息,以便核实,因为他知道报纸的生产流程,最信赖这个流程。同时,这样的流程串起来的是采访对象到最后的版面呈现,可溯源的信息就是值得信赖的。
“在开动机器印刷前,报社对内容的临时改动时有发生,报纸印刷出来之后全部作废的情况我也碰到过。”在彭军看来,这样的操作都是为了保证事实的准确,而准确也就是报纸的生命力所在。
中国报协网的一组数据显示,153家来自中央各报、各省(区、市)及部分地市报纸印刷单位2020年的报纸印刷总量是397.72亿对开印张,2021年的报纸印刷总量是402.80亿对开印张,环比上升1.28%。据此测算,2021年度全国报纸总印刷量为608亿对开印张,较2020年的600亿对开印张增加8亿对开印张,上升幅度为1.28%。2021年耗用新闻纸137万吨,较2020年的135万吨增加1.48%。这是自2012年以来,报纸印刷总量连续9年下降后的首次小幅回升。
这样的数据是令人兴奋的。“现在我们有了云南网的电子报、云报客户端推出《早读云报》栏目,报纸新闻会得到更快速、广泛地传播。”彭军说:“不可否认,受众可能见不到报纸,但他们对新闻的需求从没改变,这也就是我的工作成果在当下的意义。”
彭军将自己定义为新闻人,平时白天睡醒了之后,他都习惯性地打开电视,定格到新闻频道,看看有没有什么大事儿发生。“现在,我每天都要看云报客户端,即将进入全国两会时间,让自己对即将出版的报纸内容有个了解,同时,看看今天可能会出现的新闻图片等。”
一份份报纸,镌刻的是这个时代的印记,记录的是历史的脉络。当下,虽然传播媒介变革加速,但他们对待印刷工作的方式没有变、检查的步骤没有变、对行业的敬畏与热爱没有变,以确保新闻真实、皋牢百代、卢牟六合、贯穴古今。
云迹青年融媒工作室 出品
作者:普孟秋 徐嵩钦
视频:邓斌
编辑:徐嵩钦
审核:吴沛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