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喜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之际,云南网从今日起推出“彩云之南正芳菲”特别报道,以一组组详实的数据、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展现新中国成立75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岭大地发生的历史性变化、取得的历史性成就。
75年风雨兼程,75年披荆斩棘。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由传统产业转向新兴产业、由中低端迈向中高端……新中国成立以来,云南工业经历了由“立起来”“大起来”向“好起来”“强起来”的历史性转变,走出一条具有云南特色的“绿电+先进制造业”发展路径,加速迈进工业强省、制造强省。
秋日的云南风光旖旎、气候宜人。中国光学历史博物馆、昆明钢铁厂、云南省凤庆茶厂、国营第三五六厂等工业遗产地游人如织。工业“老面孔”见证了波澜壮阔的云南工业化进程,如今变身城市“新地标”,成为旅游观光的网红打卡地。
白鹤滩水电站
新中国成立之初,云南工业基础十分薄弱,全省工业总产值不到2亿元,全省人均工业产值仅有12.23元。改革开放初期,全省全部工业增加值只有21亿元,2004年突破1000亿元大关、2008年突破2000亿元大关、2011年突破3000亿元大关。20世纪80年代,“五朵金花”大放异彩,烟草、有色金属、电力等成为特色优势产业。2003年至2012年,“一烟二电三有色”支柱产业形成,工业年均增速达到13.4%,带动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3%。
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工业连续跨越4个千亿级台阶,全部工业增加值从2012年的3557亿元增长至2022年的7197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8.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带动GDP排位从全国第24位提升至第18位。2023年,全省全部工业增加值7202.83亿元,是1978年的344倍。
这不仅仅是量的激增,更实现质的跃升。近年来,云南聚焦“3815”战略发展目标,大抓产业、主攻工业,一体推进资源经济、园区经济、口岸经济,加速步入工业转型升级新赛道。全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和绝对优势,加快绿色能源与绿色制造深度融合发展,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钢铁、建材、化工等产业“老树发新芽”,巩固延伸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生物医药、纺织服装产业、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发展迈入“快车道”。工业“新三样”绿色铝、硅光伏、新能源电池强势崛起。以硅光伏、新能源电池为代表的电子行业成为我省第四大支柱行业,“一烟二电三有色”的产业格局正被重塑,产业发展呈现多点支撑的新局面。
园区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引擎、产业发展的主阵地。云南89个省级以上开发区以占全省不到1%的面积,贡献了20%的地区生产总值、30%的就业、40%的工业投资、50%的营业收入和利润、60%的税收、70%的工业增加值。此外,全省还加快培引具有生态主导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工业产业链龙头企业,梯度培育优质中小企业,加快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2023年,全省工业企业数达到85328户,规上工业企业达到5084户,中小企业户数超过130万户,拥有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6户、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4户。
时代印记
历史上,云南曾诞生过锡都个旧、铜都东川、中国第一座水电站,以及“五朵金花”等知名品牌。云南还是我国第一根导线、第一台电机、第一架望远镜的生产地,是“中国电线电缆、电机的工业摇篮”。
改革开放以来,以烟草为代表的轻工业大放异彩,冶金、煤炭、化工、机械等重工业相继崛起,形成了云南制造业的基本格局。进入新世纪以来,云南制造业规模不断扩大、效益持续提升,带动工业经济总量和效益快速提升。
延链补链强链打造优势产业集群
近年来,云南省持续发力数字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深化信息通信技术注智赋能,基于工业互联网的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使能要素和驱动力。截至目前,云南省多层级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基本形成,制造业数字化标杆示范成效明显。目前,全省已建成34个工业互联网平台,打造20个数字化转型标杆企业和25个工业互联网应用示范项目,221家企业通过“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中小企业上云上平台数量超过9万户。
全省集中资源力量,狠抓智改数转赋能,全力打造能够引领产业升级、抢占产业竞争制高点的增长引擎,形成了一批世界级企业,如传统支柱产业中的云锡、云天化、云南白药等。近年来,隆基绿能、晶澳、魏桥、神火、杉杉、德方纳米、裕能、亿纬锂能等一批企业纷纷落户云南并取得长足发展。我省还聚焦支柱产业和新兴优势产业,对标世界一流企业,实施以培育打造世界级“灯塔工厂”为重点的“灯塔工程”,通过创新驱动、产业升级、数字化转型,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分行业、分领域、分层次培育一批引领智能制造发展方向的样板标杆工厂,带动云南省制造业加速向智能制造迈进。
今年1月至8月,全省制造业持续高速增长,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23.0%、23.9%,增速高于规上工业增速19.2、20.1个百分点。
9月8日,2024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云南)在昆明开幕。来自生物医药、硅光伏、绿色铝、有色及稀贵金属新材料等行业的全国知名企业齐聚昆明,与出席活动的有关部门领导、专家学者,以及园区、企业负责人一道,围绕携手加快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高质量推动产业转移发展进行深入对接。
玉溪高新区
吸引众多知名企业的,无疑是云南产业发展中蕴含的无限商机和广阔空间。近年来,我省立足资源禀赋,精选优质赛道,抢抓产业风口,前瞻性谋划了绿色铝、硅光伏、新能源电池、氢能源、能源电子、生物制品、新能源材料、美妆等28条重点产业链,推动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立工业和信息化重大项目协调机制推进项目建设,绘制产业链招商图谱精准招商。
产业链的培育和延伸,带来的是产业的集群发展。截至2023年年底,全省10个重点产业中,产值规模超千亿元产业达到8个。其中,绿色能源、有色金属、烟草(全产业链)、生物医药(全产业链)4个产业产值为3000亿元以上,装备制造、先进制造两个产业产值为2000亿元至3000亿元,绿色铝、硅光伏两个产业产值为1000亿元至2000亿元。此外,我省还建成全球最完整的锡产业链、全国最大的铂族金属新材料生产基地,云南稀贵金属产业整体实力向全球一流迈进,国家医药工业产业链“链主企业”“链上企业”培育效果明显。
全省开发区亩均营业收入增长17.16%,玉溪、红河、文山、昭通等地园区亩均营业收入领跑,玉溪高新区、昆明综合保税区、楚雄高新区等亩均投资最热,昆明五华产业园区、省数字经济开发区、弥勒产业园区等度电产值排名靠前……今年上半年的开发区热力图上,热力值在这场“亩均论英雄”的较量中节节攀高,传递经济活力的强劲脉动。
园区是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产业集聚的重要平台、经济双循环的主要载体。近年来,我省深入贯彻国家相关决策部署,锚定“3815”战略发展目标,大力发展园区经济,推动园区产业集聚发展。自实施开发区振兴三年行动以来,园区功能定位更加明晰,体制机制改革持续深化,省际区域合作更加密切,开发区经济发展主阵地作用逐步显现,重点开发区支撑作用进一步凸显,重点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对全省经济发展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
园区,成为云南产业最集中、经济最活跃的平台。今年上半年,全省89个省级以上开发区共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7278.76亿元,占全省的比重达77.3%;开发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2%;开发区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省的比重达20%,工业投资占全省的比重超过40%;开发区规上工业企业数达2991户,同比增长15.3%。开发区绿色铝、硅光伏、新能源电池产业链规上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43%、19.2%、24.6%,产业链进一步延伸。
依托独特的沿边区位优势,文山、红河、西双版纳、德宏等地沿边产业园加快崛起,正成为产业转移的新热土。东西部“牵手”加快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消费电子及其零部件、轻纺加工、东盟特色产品加工等重点产业成为经济新增长点。
见证者说
从学徒工到技能专家,从一线工人到“大国工匠”,中国南方电网云南电网公司昆明供电局高级继电保护员、特级技师李辉,坚守继电保护岗位32年,参与和见证着云南电力工业翻天覆地的变化。
1992年,李辉中专毕业后进入昆明供电局,成为继电保护班的一员。那时电网非常薄弱,李辉经常跟着师傅处理缺陷、抢修设备。
头顶烈日,他们在百米高空走线验收
“30多年来,昆明供电局管辖的变电站从20多座增加到240多座,电网规模、网架结构、稳定性能都实现了飞跃。”李辉说,一路走来,电力经历了从水电、火电到“风光水火储一体化”的变革,继电保护实现了从电磁型保护到整流型保护,再到晶体管、集成电路、微机保护、智能化保护的迭代更新。他越发体会到:“工业技术的每次革新都会应用到继电保护领域,成为电网发展的强大驱动力。”
多年来,作为全国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的领衔人,李辉带领团队先后完成技术攻关60余项,主导制定2项国家标准,解决1个国际性难题,拥有6项行业首创技术,取得国家专利50余项,实施创新成果转化孵化26项。
“创新让我们的路越走越宽。”让李辉感到自豪的是,经过不懈努力,南方电网公司研制的首款完全国产自主的电力专用芯片“伏羲”芯片,有效缓解了电力工控领域关键器件“卡脖子”困境,推动我国电力工控领域核心芯片从“进口通用”向“自主专用”转变。
53岁的李辉尽管已获得无数荣誉,但前行的步伐依然坚定。他说,工匠精神的核心就是创新,自己将继续带领团队致力于将国产自主可控芯片嵌入继电保护系统,争取早日让每座变电站嵌入“中国芯”。
云报全媒体记者 陈晓波 段晓瑞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