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喜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之际,云南网从今日起推出“彩云之南正芳菲”特别报道,以一组组详实的数据、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展现新中国成立75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岭大地发生的历史性变化、取得的历史性成就。
9月29日云南日报报纸版面
乡村发展,是历史命题,也是时代课题。从耕者有其田开始,到包产到户、市场经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每个关键阶段都像一个章节,汇编成云南乡村发展的宏大篇章。
新中国成立75年来,云南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巨大飞跃。不论时代如何变迁,处于哪个发展阶段,云南始终抓住“以人为本”这条主线。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把扶贫脱贫作为关乎人民根本利益的大事来抓,始终坚持脱贫攻坚为了人民、脱贫攻坚依靠人民、脱贫攻坚成效由人民评判,谱写了人类反贫困历史的新篇章。
我省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发展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取得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书写了中国减贫奇迹的云南篇章。
全省933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消除了绝对贫困。88个贫困县全部摘帽,8502个贫困村全部出列,解决了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11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整体脱贫,继从原始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千年跨越”后,实现了从贫穷落后到全面小康的第二次“跨越”,贫困地区经济社会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全省8502个贫困村实现100%通硬化路、通动力电、光纤网络全覆盖。贫困群众出行难、喝水难、用电难、通讯难、上学难、就医难、住房难等问题得到普遍解决。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滞后、思想观念落后的状况发生了深刻改变;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2020年已脱贫群众人均纯收入达到10721元,实现了从解决温饱、到总体小康、再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阔步走向乡村振兴,核心在于广大农民群众,他们不仅是这一战略的主体力量,更是最终受益者。
产业共享,农民挑起了“金扁担”——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民收入增长和脱贫人口增收工作。为了做到“农民的资源农民赚”,云南通过实施农业产业提档升级带动、发展乡村旅游、提升劳动力技能、促进分工分业、盘活资产、加大政策性转移支付力度等“六个一批”增收措施,有效助力农民共建产业、共享成果、共同富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完善联农带农机制,注重把产业增值收益更多留给农民,让农民挑上‘金扁担’。”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各地因地制宜,不断探索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村“沉睡”的资产活起来、分散的资金聚起来、增收的渠道多起来。随着云南联农带农机制的不断完善,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334”牛油果利益联结机制、蒙自市“622”蓝莓产业联农带农机制等成功经验涌现。脱贫地区农民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还积极参与到产业发展中来。“自己的发展自己干、自己的资源自己赚”成为现实。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保障,产业帮扶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根本之策。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来自产业的经营净收入占48.4%,高出全国平均水平约14个百分点。高原特色农业已成为脱贫地区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最大“源头活水”。
鲁史古镇。熊发寿 摄
村庄共建,群众过上向往的生活——
随着广大脱贫群众生活日渐富足,云南瞄准“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的目标,组织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加快完善养老、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村庄怎么改、怎么建?云南始终尊重广大农民群众的意见。通过共建共治,牟定县江坡镇牌坊村从过去“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蝶变为如今干净美丽宜居的新农村,“牟定经验”也被复制推广到多地。
云南通过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循序渐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农村水、电、网等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上学、看病、文体等公共服务与城市间的差距逐步缩小。东西部协作、中央单位定点帮扶取得实效,如今的村民、村集体共同发力建设美丽乡村,让乡村共建氛围更浓。
凝聚各方资源,云南乡村振兴动力十足。全省脱贫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2年的4749元提高到2021年的13027元,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从2015年的2785元提高到2021年的12267元。2023年,云南脱贫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218元,增长8.5%,增速分别比全国、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0.8个和0.5个百分点,实现了从解决温饱、到总体小康、再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时代印记
走进文山市新平街道红旗社区庄子田村,新改造的压花水泥路两旁,一幢幢具有彝族特色的民居修葺一新,仙人掌基地里蜿蜒盘旋的机耕路延伸向远方,进入采收期的果实个大饱满,色泽诱人。
庄子田村地处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区,石漠化程度达80%,生态环境脆弱,群众发展生产实现增收致富非常困难。“村里祖祖辈辈都种植仙人掌。火烧后可以入药,叶片可以食用,果实也非常好吃。过去零散种植收入微薄,只能换点零花钱。”庄子田村党支部书记、庄子田村小组长鲁春红说。
庄子田仙人掌套种示范基地
几年前,鲁春红回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村小组长,带领全村17名党员及村民抱团发展仙人掌产业,坚持生态与经济并重的石漠化治理理念,切实把石漠化严重的地理劣势转变为特色仙人掌的产业优势,闯出了一条“搬家不如搬石头、搬石头不如栽仙人掌”的乡村振兴路。
谈起回村创业的初衷,鲁春红说:“村子要发展、村民要致富,必须发展产业,一直舍不得的还是这棵仙人掌。”
村里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在成立了庄子田集体经济合作社之后,又组建了文山菁啊妞农业有限公司,全村106户群众476人100%参与入股。目前,全村种植仙人掌面积达4000多亩,2023年仅采摘外销的300余吨仙人掌果就有600万余元的收入,户均增收1.2万元,村集体增收50万元。近期,文山市引进了啤酒厂、酵素厂、化妆品厂等加工厂,对仙人掌进行精深加工,产业链得到有效延伸。
有了产业,建设绿美村庄也让村民从“将就”变得“讲究”。村民借力产业振兴带动村庄蝶变,借力村规民约树立文明新风,良好的村容村貌让村子发展起了乡村旅游。“在仙人掌地里拍照很出片,我和朋友每年都会来这里玩。”游客柳林说。
鲁甸县江底镇地理位置特殊、降水较少,属于典型的干热河谷气候,山区、半山区等高海拔区域的人畜饮水及传统农业种植基本是“靠天吃饭”。
通过实施农村供水保障三年专项行动,江底镇江底社区新建输水管道17公里、入户管网75.95公里、水池15座,安装机械水表987套,可为13个村民小组2967人提供安全优质的生活用水。看着水龙头里流淌出的清水,江底社区核桃坪村民小组村民宋升芝感叹:“以前用水就是靠雨水或者到牛栏江边驮水。现在接通了自来水,不用担心用水问题了,洗菜、洗衣服都很方便。”
鲁甸县江底镇
长期以来,由于水源林过度开发,集中供水工程供水量不足,勐腊县关累镇曼岗村委会大青树村民小组一直面临水质不佳、供水不稳定、供水量不足等问题,全村60户349人的生产生活受到直接影响。勐腊县启动农村供水保障三年专项行动,在新建管道过程中,当地水务部门合理规划布局,在各家各户安装超滤净化设备,确保每户村民都能方便地获得干净的自来水,大青树村民小组也实现了从“有水喝”到“喝好水”的转变。
迎难而上,为解决饮水安全这个最迫切的问题,云南启动实施了总投资208亿元的农村供水保障三年专项行动,着力提升257万依靠水窖供水、水窖辅助供水和因旱拉水送水人口的供水保障水平;启动实施总投资573亿元的城乡供水一体化三年行动,着力满足1784万城乡居民高品质用水需求,构建同源、同网、同质、同价、同服务的“五同”城乡供水格局,逐步实现“水网电网化”运营,为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金秋时节,曲靖市麒麟区的田间地头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走进麒麟区越州镇和平村委会舟上村民小组水稻样板基地,满眼都是金黄的稻穗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一台台现代化收割机驶过,原本挺立的稻穗瞬间被卷入收割机中,经过脱粒、筛选等一系列工序后,金黄饱满的稻谷被源源不断地装入口袋。
曲靖市麒麟区的田间地头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按照统一栽培品种、统一种植制度、统一施肥标准、统一耕种防收的“四统一”标准进行种植管理,目前基地1000亩水稻迎来大丰收。为了让成熟的稻谷应收尽收,颗粒归仓,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从水稻的种植技术、确定适宜收获期、收割机选择及调试、收割机操作等方面对农机手、种植户开展技术培训,手把手演示科学机收的技术要领。
“以前收稻子全靠人力,费时费力效率还低,现在几台大机器齐上阵,几个小时就能搞定一大片,真是省力又省心。”种植户李伟看着正在工作的收割机感慨地说,“人工收割水稻人均一天仅能收割0.5亩至0.7亩,而收割机每天一般能收割水稻30亩至50亩。”水稻机械化收割是用联合收割机一次性完成切割、输送、脱粒、茎秆分离、稻谷清选等工序,具有作业质量好、抢农时、降低生产成本、节省劳动用工等优势。
近年来,麒麟区大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认真落实各项惠农政策,统筹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化种植和农业社会化服务,强化技术指导和服务保障,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水稻生产已实现“机械化播种育秧—机械化耕整田—机械化插秧—机械化植保—机械化收获—机械化烘干加工”全程机械化,促进农业生产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产业化。
见证者说
云龙县诺邓马金桥商贸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徐琨斌:
东西部协作带来发展新机遇
2013年,退伍老兵徐琨斌回乡创业,成立了云龙县诺邓马金桥商贸有限责任公司。把火腿年产量从最初的3吨增长到近100吨,徐琨斌用了将近7年的时间。2019年,马金桥公司加工销售诺邓火腿1.86万只,产值1600万元。即便如此,和其他火腿相比,诺邓火腿的产量还是小得多。
2020年,拼多多(上海)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捐资240万元,帮助徐琨斌在厂区内设立助农车间,建起一条现代化生产线,公司产能进一步扩大,促进本地特色火腿产业从传统工艺向标准化生产转型发展。邀请行业专家在改进包装、研发新品等方面提出建议,火腿有了更“洋气”的包装,厂里研发出的咸肉、香肠等衍生产品,以及午餐肉、红烧排骨等罐头制品也陆续投放市场。“如今,助农车间年产值超过6000万元,每年带动周边人口务工约4000人次,这些都是东西部协作释放出的红利。”徐琨斌说。
上半年农忙、下半年腌腿,老乡放开胆子养猪了,闲置的老房子里都挂起了火腿,村里一年到头都热热闹闹。“别说是家里闲置的烤烟房了,我们现在都新建房子腌火腿挂火腿哩。”说起现在的好日子,在厂里帮忙的村民杨会兰脸上乐开了花,她怎么也想不到自家的火腿现在变成了“金腿”。
多年来,上海与云南优势互补,东西部协作深入推进。截至目前,启动实施上海帮扶项目495个,举办就业技能培训361期、1.41万人次参与,新增稳岗就业劳动力5.24万人;统筹安排27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上海市援助资金13.64亿元,县均5052万元;农产品销售额达48.2亿元;沪滇共建产业园区90个,新增落地投产企业236家、到位投资59.48亿元。
云报全媒体记者 王淑娟 张雯 通讯员 李丽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