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看点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社会频道 >> 云南看点 >> 正文
彩云之南正芳菲|创新添动能 发展铸利器
发布时间:2024年09月29日 11:00:57  来源: 云南网

  在喜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之际,云南网从今日起推出“彩云之南正芳菲”特别报道,以一组组详实的数据、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展现新中国成立75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岭大地发生的历史性变化、取得的历史性成就。

 

9月29日云南日报报纸版面

  新中国成立75年来,我省立足自身优势,聚焦重点产业发展需求,组织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做好科技成果转化这篇文章,推动更多研究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走向田间地头,以科技创新赋能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前瞻布局。

  解放初期,云南百废待兴。1952年,全省科技人员仅有近8000人。在大力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大潮中,一大批科技工作者在艰苦的科研条件下,自力更生,取得了很多重大成果,如成功研制抗疟新药青蒿素、圆感应同步器,发现和测定禄丰古猿,配套成功滇型杂交水稻等。1985年至2005年,云南科技成果总量达8062项,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奖励科技成果5132项。

  党的十八大以来,省委、省政府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着力推动创新型云南建设,全省科技人才队伍持续扩大,创新体系逐步完善,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创新对云南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支撑引领作用,为国家科技自立自强作出了重要的云南贡献。

  围绕工业、农业、生物医药产业等重点产业领域持续攻关,我省科技创新取得了一系列科技重大突破,为全省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基础支撑、注入了强大动力。

  在工业领域,“十四五”以来,我省围绕新材料、数字经济、先进装备制造、绿色能源等重点产业,以及重大工程、重要民生建设等,立项支持重大科技项目247个,项目总经费84.81亿元,安排省级财政经费21.73亿元。通过科技计划项目的实施,我省基于材料基因工程开发出自主可控的铂铱基多组元超高温多元合金粘结层,并实现批量喷涂,达到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建成世界首个高坝强震快速评估系统,实现在地震发生后30分钟内自动完成大坝安全状态评估,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成功研发发动机国产碳化硅载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全国率先实现利用固态储氢技术储存离网光伏电量后稳定发电并网,在绿氢的规模化应用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

  依托优势特色种质资源,我省围绕水稻、玉米、马铃薯、甘蔗等重点产业实施科技计划项目,2022年至2024年立项支持生物育种科技项目29个,支持财政科技资金1.59亿元,组织攻克了一批生物育种关键核心技术,选育一批优质高产、多抗广适、适应机械化种养、轻简化栽培及产业融合发展需求的突破性系列新品种。“楚粳27号”“楚粳28号”“楚粳37号”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超级稻品种,“楚粳48号”实现全国高原常规粳稻国审品种零的突破;“丽薯6号”“云薯505”“云薯304”入选2023年国家作物优良品种推广目录;“云蔗0551”“云上黑山羊”等入选农业农村部农业主导品种。

  立足生物资源优势,我省抓政策措施,为生物医药产业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抓招商引资,吸引省内外知名企业落地云南;抓创新驱动,建设一批研发服务平台并培养引进相关人才团队,逐步形成以疫苗为重点的生物技术药物研发生产体系,以中成药、中药饮片、提取物、健康产品为特色的天然药物(中药民族药)全产业链发展体系。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我省将着力从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重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持续打造创新人才聚集高地、加快培育壮大创新主体、加快推进创新平台建设、强化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扩大对外开放合作、扎实推进科技支撑乡村振兴行动落地见效8个方面集中发力,深入推进创新型云南建设,为富民强滇提供强大科技支撑。

  时代印记

  

 
科技攻关硕果满枝

  云南贵金属实验室自建设以来,承担了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28项、省级项目23项,突破多项关键技术,形成系列新产品。其中,高纯超薄金带等4项产品实现国产替代,芯片用高纯金和高纯铂蒸发材料制备等2项技术指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2021年以来,我省按照小切口、深研究、真管用的原则,推进云南贵金属实验室、云南特色植物提取实验室、云南大观实验室、云南种子种业联合实验室、云南疫苗实验室(筹)等云南实验室建设工作,支持各云南实验室自主立项实施科研项目。

百年云锡澎湃绿色发展

  云南实验室聚焦我省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生物医药产业、贵金属新材料产业等重点产业,组织力量开展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多项重大技术突破,为产业发展提供了高质量科技供给。云南大观实验室自主研发的“蚜茧蜂防治蚜虫关键技术”被联合国粮农组织作为生物防治的主推技术和典型成功案例向全球推介;云南种子种业联合实验室登记或审定新品种14个,玉米、甘蔗、马铃薯等优良品种及配套技术推广应用面积441万亩;云南特色植物提取实验室研发125个功效性化妆品新产品和2个功能性食品。

  云南实验室自建设以来,加快成果转化步伐,实现科技成果供给方和需求方的紧密对接,进一步缩短了产品研发到商品化的周期,让成果更快走出实验室,走向市场。“云南贵金属实验室建立长效的收益共享、项目跟投机制,率先在实验室平台下成立贵研新能源、贵研生物、贵研粉体材料等4家初创跟投公司,开展市场化运营,积极培育细分领域单项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云南贵金属实验室负责人介绍。

  汇聚‌创新资源、推动‌企业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产业升级,在推动创新平台建设中,云南正加快脚步。2023年,全省新建3个全国重点实验室、2个云南实验室、10个省技术创新中心、1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9个省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目前,我省国家级重点实验室达9家、云南实验室达6家、省级重点实验室达138家。

  

 
云花育“芯”绚丽绽放

  “今年4月,省农科院花卉研究所集中推出75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芯·中国风’系列月季新品种。相较于国外品种多无香味、花形一般为杯状,新品带有清新淡雅的香味,花形继承了我国传统古老月季盛开形状,更符合东方审美。”长期耕耘于科研一线的省农科院花卉所所长李绅崇认为,在云花产业发展壮大的历程中,创新的推动作用愈加明显。

  多年来,我省抓牢种业振兴基础工作,推进花卉种源关键核心技术和育种联合攻关,先后组建了一批国家级种业创新平台,进一步健全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体系。“通过联合育种攻关,云南花卉品种呈现爆发式增长的良好势头。如在高山杜鹃新品种培育方面实现‘从0到1’的突破,获得12个杜鹃新品种权,商业化推广自育新品种超过100个。”李绅崇介绍,云南自育品种综合市场占有率从2018年的不到5%,提升到2023年的15%;鲜切花种苗自给率从2000年的20%提高到现在的80%,已发展成为我国花卉种苗繁育中心。

玫瑰花田里 新质生产力加速奔涌

  在花卉栽培技术方面,我省不断加强“温室大棚+基质栽培+水肥”一体化绿色高效设施栽培模式推广力度,推广多种无土栽培模式,加快智慧温室生产管控系统和智能装备的研发与推广步伐,每年推进3000亩花卉的高标准设施化建设,进一步提升了单位土地产出率和优质商品率。在已基本建成的晋宁花卉数字化示范园区,高标准设施无土栽培实现数字化精准管控,与传统土壤栽培相比,产量提高2至3倍,农药化肥双减30%至40%以上,优质花比例提高30%以上。

  “当前,人工智能正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在云南向花卉产业强省迈进的过程中,以分子生物技术解析花卉功能基因调控因子、以基因编辑为核心的育种技术不断取得进步,人工智能设计育种步伐正在推进,这将大大缩减新品种育种成本和周期,这也是科研院所和众多花卉科研人员新的着力点。”李绅崇说。

  

 
金融活水浇灌产业

  “2023年年初,我们通过担保公司向银行贷款300万元用于企业研发。得知担保公司已列入创新券科技服务机构名单,我们随即线上申请使用创新券。经过审核,企业支出的担保费用一半得到了补贴,降低了企业成本。”昆明东电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马云明用公司的发展实例,讲述科技创新券支持科技型企业成长壮大的故事。

  2020年以来,云南省通过发放科技创新券,支持科技型企业向高校、科研院所、企业购买专业科技服务,进一步降低全省企业创新创业成本,不断激发科技服务机构服务企业的内生动力。科技型企业可在支付费用环节抵扣最高50%的服务费用,年度综合可使用额度达80万元。

呈贡万达广场

  经过4年的探索、实践、完善,创新券从支持企业技术研发,拓展到引入担保、保险等科技金融服务领域,实现促创新、降成本、助融资、担风险四大功能,有力支持我省科技型企业技术创新及融资需求。2020年至今年8月,通过创新券,我省担保机构累计为69户科技型企业提供83次科技贷款担保服务,涉及担保贷款金额5.16亿元,降低担保费约463万元。我省通过创新券以及定期遴选科技保险险种的方式,引导保险机构围绕“研发—生产—销售—出口”环节,持续开发、丰富及推广科技保险险种,为科技型企业分担分散研发等创新创业风险。目前,科技型企业可使用省级科技创新券购买287个险种,并获得相应的补助。

  省融资担保公司高级业务经理朱羿澄认为,云南在全国省级科技管理部门层面首家推出创新券在科技金融领域运用,让金融“活水”更好地浇灌科技创新沃土。

  科技创新券发挥财政资金“放大”效应,进一步优化了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方式,并以其便捷的申请、购买服务流程,获得众多科技服务机构和科技型企业的认可。截至今年8月,累计有1231户科技服务机构通过创新券服务全省科技型企业11011次(户);涉及科技服务合同金额约8096.98万元,创新券兑付金额达3847.52万元。

  见证者说

  云南省水稻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云岭学者袁平荣:

  用科技守护 百姓米袋子

  秋收时节,云南省水稻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云岭学者袁平荣研究员奔忙在全省各水稻产区,开展测产、收种、产业分析等工作。“科技的进步对保障我省粮食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袁平荣30多年深耕稻作科技领域,推动并见证了在科技支撑下,云南从“吃得饱”迈向“吃得好”的巨大变化。他的感慨,和云岭稻农得出的“种好粮还得靠科技”共识不谋而合。

  1990年,袁平荣大学毕业后来到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工作,由此和水稻结缘。当时,云南水稻种的基本上是传统老品种,亩产仅300多公斤,口感也不好,种植、管理、收获主要靠人力,生产成本高、效率低。

  为寻找破解瓶颈的方法,袁平荣扎根田间地头,投入到稻种资源分类和起源演化、水稻高产机制和高产育种、新株型(超级稻)材料引进和育种应用以及高原粳稻育种等研究中,先后主持了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项目、云南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重点引智示范项目等数十个项目。

陇川金秋收割忙

  田间地头的实践磨炼,仰望星空的深邃思索,让袁平荣不但掌握了种稻之技,更习得了兴农富民之理。他带领省水稻产业技术体系的科技人员,传播农业致富信息,提供科技服务,推广优良品种,引领农户走上以市场为导向、科技为支撑、服务为手段的产业发展之路。近5年来,他主持育成的30余个品种推广面积就在900万亩以上,累计为稻农增收4.75亿元。其中,历经20多年选育的“云粳”系列香软米不仅深受群众喜爱,还成为我省优质稻种植面积最大和比较效益最高的品种。

  如今,云南水稻亩产449公斤,较之前大为提高,亩产八九百公斤的高产典型屡屡涌现,产量高、食味好的优质稻和加工型专用稻新品种不断育成,工厂化育秧、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杂交稻旱种等高效轻简技术加速应用,全省水稻机耕率、机收率均在90%左右。

  “未来,要把更多科研成果写在云岭大地上。”用科技守护百姓米袋子,袁平荣的步履不会停歇。

  云报全媒体记者 季征 陈云芬

  相关链接:

  彩云之南正芳菲|文化进万家 生活更美好  

  彩云之南正芳菲|一步一画卷 一程一胜景

  彩云之南正芳菲|攻坚结硕果 接续促振兴

责任编辑:郭建丽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网微博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