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看点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社会频道 >> 云南看点 >> 正文
彩云之南正芳菲|一步一画卷 一程一胜景
发布时间:2024年09月29日 11:00:57  来源: 云南网

  在喜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之际,云南网从今日起推出“彩云之南正芳菲”特别报道,以一组组详实的数据、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展现新中国成立75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岭大地发生的历史性变化、取得的历史性成就。

 

  

9月29日云南日报报纸版面

  从鲜为人知的遥远边疆到亿万游客梦的远方、诗的故乡,云南各族人民世世代代守护的“绿水青山”成为游人如织的“金山银山”;

  从跟团游、个人游到住下游,云南旅游从无到有,越来越多人看过云南的风景,体验过“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共享我的云南、你的云南、世界的云南;

  ……

  新中国成立75年来,云南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旅游产业从单一到多元、从粗放到精细,发展成为支柱产业,旅游大省向旅游强省迈进。

  旅游资源开发不断深入,从闻名遐迩的苍山洱海、丽江古城等传统景点的持续升级改造,到小众的、原生态的边境风光和民族村落的逐步挖掘与开发,云南旅游的版图在不断拓展。旅游配套设施和服务日益完善,积极探索旅游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路径,催生出众多特色旅游项目,进一步推动云南经济社会的蓬勃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赴云南考察调研时均点赞云南旅游,并叮嘱“守护好云南旅游这块金字招牌”。云南各族群众牢记嘱托,不断推动云南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旅游发展的重要论述,落实全国旅游发展大会部署和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会要求,扎实推动旅游高质量发展;锚定“3815”战略发展目标,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持续叫响“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全力打造金字招牌世界旅游目的地。

  云南是首个提出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的省份,2011年,全省接待海内外游客人数达到1.67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超过1300亿元。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旅游业发展进入快车道,市场规模持续扩大,旅游供给体系日臻完善,令人向往的生活近悦远来。在走过观光游、过路游的初始阶段后,挖掘出了传统且经典的“昆(明)玉(溪)红(河)”“大(理)丽(江)香(格里拉)”线路,近年来拓展培育了乡村旅游、探险旅游、养生旅游、城市旅游等新玩法,旅居云南的风口也初现端倪。旅游消费需求越来越多元,旅游市场不断创新和拓展,进一步推动了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今年1至8月,全省接待游客达8.57亿人次,实现旅游总花费1.13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4%、24.10%。

临沧“摸你黑”狂欢节。云南日报资料图

  今年暑假,云南接待游客2.8亿人次、同比增长31%,日均接待团队超3200个,接待省外游客占比上升至60.8%,主要旅游指标再创新高。红河哈尼梯田元阳核心区的阿者科村人来人往,天南地北的游客在稻田里割稻子、抓鸭子;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因“土特产”牛油果迎来不少慕名的“果粉”;在玉龙纳西族自治县白沙镇文海村,壮丽的雪山、葱郁的草地和广袤的牧场,宛如一幅绝美画卷,让人流连忘返。

  越来越多游客热衷于文化、艺术和娱乐消费,前往图书馆阅读、在美术馆欣赏艺术作品、到剧场看剧听音乐已成为很多游客旅游的重要内容。今年1至8月,全省博物馆参观人次达1917万,同比增长14.60%。此外,一批批文化属性强、体验价值高、示范带动性强的“高铁+旅游”“探险+旅游”“旅游+运动”等新业态在云南落地开花。

  “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不仅在国内走红,更走向世界。随着“China Travel(中国旅游)”在全球社交媒体的火爆传播,云南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升,成为展现可信、可爱、可敬中国形象的生动场景。今年,随着我国“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的适用范围进一步扩大至我省昆明、丽江等9个州市,为外国游客提供了更加便捷的入境体验,也吸引了更多外国游客“N刷”云南。

  时代印记

  

 
串珠成链天地宽

  崇圣寺三塔、玉龙雪山、普达措、怒江大峡谷……铺开云南旅游地图,让八方游客魂牵梦萦的著名景点好似一颗颗珍珠,散落在滇西北。自1994年10月滇西北旅游规划现场办公会提出发展大理、开发丽江、带动迪庆、启动怒江的发展思路后,云南旅游开启了“黄金二十年”,“昆(明)—大(理)—丽(江)—香(格里拉)”也成为云南的招牌旅游线路。

  近年来,旅游产业的持续升级和旅游消费的快速迭代,给滇西北旅游发展提出新要求。对此,域内各地充分发挥地缘相近、文化相通等条件,加强联系、深化合作、串珠成链,在各美其美的基础上实现美美与共,共促滇西北旅游高质量发展。

大理双廊古镇。新华社记者 胡超 摄

  去年,大理丽江迪庆联合加快推动滇西北旅游高质量转型升级第一次协作联席会在迪庆藏族自治州召开,各方共同建立协作联席会机制,确定“1+1+1>3”的目标和思路,并随即付诸实施。

  根据3个州(市)文化和旅游局签订的协议,各方合力打造了“三山三古城”“大香格里拉人间乐土线”“三江并流穿越线”3条线路,推出优惠促销、直通车互送、动车旅游等产品和服务。同时,3个州(市)建立三方旅游投诉受理快速反应处置机制、联合执法机制、案件移交机制、信息通报机制,共同打造优质服务体系、诚信消费体系和文明安全旅游环境。

  今年4月,在丽江召开的第二次协作联席会上,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加入,让协作联席会机制升级扩容,进一步夯实了滇西北区域品牌基础。会上,4个州(市)文化和旅游局签订协议,约定坚持“一盘棋”思想,加快推进区域旅游产品、模式、业态创新和服务创优,共同把滇西北建成代表云南、享誉国际、引领时代的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具体合作内容为“6+2”机制、体系,即建立组织协调、市场协同推广、产品互补开发、客源互送、联手培训、市场联合监管6项机制及建立设施相连基础服务和全产业智慧服务2个体系。

  

 
黄金通道气象新

  今年9月24日,中国首列跨境旅游列车——“星光·澜湄号”在昆明站首发,标志着中老铁路跨境列车旅游产品正式落地。

  中老铁路沿线山川秀美、文化多元,自国际旅客列车开行以来,“坐着火车跨境游”成为游客青睐的旅游新方式。截至今年8月底,累计发送旅客113.9万人次,吸引了来自全球100个国家和地区的旅客。

供图

  我省抓住中老铁路带来的机遇,高质量推进旅游产业发展。铁路部门联合海关、边检等部门共同推出入境旅游团网上预约通关服务、24小时无障碍通关举措,开通“一带一路”“144小时过境免签”专用通道,为入境游客提供便利。通过深入分析大数据,在中老铁路沿线重点车站布设ATM机,支持过往旅客使用境外银行卡支取人民币现金,还在沿线各站点的重点商户实现境外银行卡受理,更好满足外籍旅客多样化支付需求。

  省文化和旅游厅规划设计并发布7条主题线路,包含慢游春城、休闲玉溪、寻茶普洱、“象”往版纳、世遗古都、山水万荣、探索万象七大主题,串联中老铁路沿线7个城市,努力将中老铁路国际文化旅游经济带建设为开放共享的平台,让国内外游客通过中老铁路前往中国其他城市以及湄公河流域其他国家。据了解,相关部门和地区还将继续优化旅游政策供给,加强旅游规划统筹和旅游设施建设,更高层次、更大力度推动开放共享,集聚全球创新主体共同建设文旅“黄金线路”。

  “一年多来,中老铁路跨境旅游两头旺,沿线的城市、景区、餐厅、酒店以及群众都实实在在享受到了红利。”老挝旅游业人士苏万·潘西拉介绍,目前中老两国相关企业正加快推进合作,共同打造新产品新业态,提高服务质量,提升旅游体验性和丰富度。他表示,“大家对中老铁路跨境旅游热潮与旅游合作前景充满信心。”

  

 
文旅融合活力足

  19条线路入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打造100个最美乡愁旅游地、100个金牌旅游村,怒江傈僳族自治州20个农文旅示范村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今年1至8月,全省乡村旅游接待游客3.90亿人次、旅游花费2086.4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30%、5.10%。7月,全国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现场会在昆明举办,云南省的做法和成效得到文化和旅游部肯定。

  近年来,我省以文旅赋能乡村振兴为突破点,积极推动“物的新农村”向“人的新农村”迈进。

  我省以农文旅融合发展为导向,坚持以农为本、联农带农、助农增收,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依托世界级云花、云茶、云咖等优势产业资源,开发花旅、茶旅、咖旅融合的特色乡村旅游目的地产品和线路。传承利用145项国家级、686项省级非遗项目,打造35家非遗工坊,开发“金木土石布”等乡村文创商品,推出“丝路云赏”“艺美云南”“逐味茶香”等10条非遗主题线路。立足中国传统村落、民族村寨,嵌入式发展乡村民宿。

鬼斧神工的高黎贡山。云南日报资料图

  全省持续开展示范创建活动,及时总结成功经验,引导乡村文旅特色化、品质化发展,评选2023—2025年度“云南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30个;创建国家首批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2个;3个案例入选“2022年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案例”,2个乡村旅游推动乡村振兴案例入选中办、国办2022年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典型案例。与此同时,我省厚植乡村生态文化,以保护乡村生态资源和乡土文化为基础,推进建设1000个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示范点、1000个特色民族提升示范村、17个乡村振兴示范园、30条“中国最美乡愁旅游带”、20条生态特色旅游线路、10条农耕文明旅游线路,把“绿水青山”与乡土文化有机融合,不断丰富“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内涵,把生态优势变成民生福利。

  见证者说

  “蓝续”扎染体验工坊主理人张翰敏:让“大理蓝”延续魅力

  2012年,张翰敏带着对家乡的眷恋和对白族扎染艺术的执念,从北京回到大理周城,致力于让白族扎染成长为有生命力的云南礼物和生活方式。

  在之后的两年时间里,张翰敏和爱人着手调研整理大理周城的扎染图案、染料、技艺,将扎染色卡图上的“大理蓝”丰富到18种,开发了50多种色卡。随后,张翰敏创立了“蓝续”扎染体验工坊,意为让“大理蓝”延续下去。

蓝续团队在扎花

  张翰敏说,她的童年是在白族刺绣与扎染的色彩中度过的。记忆里周城的街道两旁总是晾晒着蓝色的扎染布,微风中飘荡着板蓝根的清香。那时的周城,简单而质朴,美得让人心醉。

  创业之初,张翰敏发现,大理早期的扎染产品主要是桌布和衣服,这意味着还有很大的开发潜力。于是,张翰敏与小伙伴们开始着手尝试,从袜子、领带到本子、布袋,再到壁挂、画作、床单四件套,将“大理蓝”创作为一份份蕴含故事、富有温度的手作。

  十年磨一剑,如今的“蓝续”将扎染与旅行体验、生活方式深度绑定。游客可以在田间地头采撷板蓝根,跟着白族奶奶悠缓地完成每一道工序,最后见证织布上绽放出美丽的图案。除了装进游客的行李箱,张翰敏和大理扎染非遗传承人的作品也频频在综艺节目、时尚发布会中亮相。

  张翰敏的梦想不止于此。她正致力于打造全国首个白族染织艺术馆和生物多样性染材种植园。在她看来,“蓝续”的世界里,每个扎染作品都是一封来自云南的家书,承载着白族文化的温暖与深邃。

  云报全媒体记者 王欢 朱海

  相关链接:

  彩云之南正芳菲|文化进万家 生活更美好  

  彩云之南正芳菲|创新添动能 发展铸利器

  彩云之南正芳菲|攻坚结硕果 接续促振兴

责任编辑:郭建丽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网微博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